三名台灣資深媒體人眼中的中國─何清漣新書《中國:潰而不崩》分享會(三)/廖家慧

 
除了有感於何清漣作為八○年後的知識份子,對中國誠摯的期待和感情,以及用潰跟崩這兩個字談中國的哀傷,李志德也分享另一本書《獨特又矛盾的經濟體:21世紀中國奇蹟背後的真相》。

 
兩本書非常巧合的書寫同一件事情,從同樣的問題意識出發:過去對中國政治經濟的預測為何今天全部失效?一邊講紅色家族,一邊講中國政治經濟的特色,政治怎樣導引經濟,兩本書的每一章節幾乎都有相對應之處,有些觀點類似,但有些側重的方面又不盡相同。

 
兩本書的思路一致,體現在章節的安排,兩本書都從介紹中國的政治體制開始,接著談經濟,再到這個經濟體制下的中國社會發展,最後都提出了見解和預測,一個談潰而不崩,另一個是用另一種方式談潰而不崩。

 
在談過去的預測為何會失準的時候,《獨特又矛盾的經濟體》給出很特別的答案,例如談企業的無效率,在西方無效率最終會導致企業崩潰,但中國大量無效率的企業、政府為何可以存活到今天?

 
因為中國是一個太大的量體,有一些無效率造成的問題在某些中小型企業和國家是無法忍受的,但中國人口十三億,它往前發展的動能很大,好比是耕田有很大的一畝田,即使是粗耕,都能得到很好的收穫。因此在這麼大的量體下,小小的無效率就不需那麼在意。

 
 

 李志德談《中國:潰而不崩》與《獨特又矛盾的經濟體》兩書論述異同。

 
對於「最大經濟體」此一概念的認知,《獨特又矛盾的經濟體》一書認為,成為最大經濟體不等於就是世界的霸主,美國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來自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它曾經是世界最大經濟體,特別是二戰後,更重要的是它以世界最大經濟體的身分主導了後來整個戰後整個貿易規則的訂定,包括一直到WTO為止,國際貿易的運行是在美國制定的規則底下;第二,二戰之後美國的軍力遍佈世界,不管是跟歐洲、東亞的國家,不管是用軍事結盟關係或者直接駐軍,美國在全世界的基地構成嚴密的網絡;第三,大部分國際貿易是以美元計價,所以美元可以無限制的發鈔,藉此支持他的軍隊和國家購買所需的資源。

 
而以中國的情況來看,不管是2020年或是2029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亦沒有跡象顯示人民幣將變成世界貨幣。在這樣的狀況下, 中國就是一個量體很大的國家,但並不會成為像美國一樣的主宰,而是繼續為了解決國家存在和內政的問題而奮鬥。

 
兩本書作者的結論是一樣的,但一位是哀傷的,一位是淡漠的。

 
《中國:潰而不崩》一書的主編富察補充談到,何清漣認為要把中國的政治和社會去做區分,不能將崩潰連在一起,中共不會崩,因為這個體制和現在外部力量的收縮,美國現在忙於自己的東西,如果不趁此時機壯大就沒有能力繼續向外發聲,因此當美國力量退縮時,就是中國的好機會。

 
且目前中國民間的聲音、NGO尚無能力成為一股新力量去挑戰現在的政權,因此至少二十年內中國是不會崩的,然而這個不崩的代價將是整個中國社會的崩潰。

 

三名台灣資深媒體人眼中的中國─《中國:潰而不崩》分享會(一)

三名台灣資深媒體人眼中的中國─《中國:潰而不崩》分享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