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重視科學新聞了!(二)/呂一銘

 
在2017年有兩則引人關注的國內外重大新聞,一是全球籠罩在北韓核武試爆的陰霾下,令世人忐忑不安。另一則是去年12月下旬,台灣「數位部長(Digital Minister)唐鳳(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 IGF主席公開稱呼)藉由「遠端遙控機器人」(telepresence robo),在IGF暢談分享台灣「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經驗,首次突破中國打壓,進入聯合國論壇對話,令人振奮!

 
許多新聞報導都有濃濃的「科學味」

 
其實,這兩則新聞報導,都有濃濃的「科學味」,不能只以政經、國際外交或軍事等新聞觀之,反而容易窄化,忽視整個新聞的面向和真相。例如核武,就是核子科學家研發的產品,而「遠端遙控機器人」及網路,則是資訊科學家研發出來的東西。

 
就以北韓為例,他們有那些科學團隊(英美主流媒體便有內幕報導其如何培訓人才、核心科學家亦陸續亮相)和研發核武的歷程如何?其核武種類,威力真實性如何及有何特殊新的進展?以及當前國際的科學界,有無新的途徑和方法來「剋制」等等?不一而足,實在有太多的東西可以報導和深入探討,而台灣主流媒體未能善盡職責,讓人遺憾。

 
目前的報導多以美中俄領袖和金正恩之間的明爭暗鬥,及聯合國採取各項經貿制裁動作為主,而各擁核的主要國家去之為快的態度,表露無遺。無奈的是,行家皆知核武毀滅性後果的嚴重性,所以泰半在「沒有辦法中的辦法」之中,採行「恐怖平衡」,或談判的作為,而此對世人的生命財產,究竟能有多少保障?亦無法獲得保證。足見沒有「科學新聞」的團隊採訪配合,光看劍拔弩張或鉤心鬥角等政經、外交、軍事等表象,難以窺其全貌,均有失追求真相的新聞專業精神,實不足取。

 
復次,「數位部長」唐鳳以科學創意方式突破封鎖,認為多透過這類「非傳統外交」的做法,可讓全世界更看見台灣,這就是「科學新聞」的內容!何況IGF網路治理論壇是聯合國數位發展計劃之一,目的在促進網路相關公共政策的討論,2017年是以AI(人工智慧)、網路假新聞、虛擬實境(VR)技術等為主題,舉辦約40場討論會。可惜的是,台灣媒體卻偏重政治性的報導,忽視科學的意涵,美中不足。
 

事實勝於雄辯。台灣能運用此類新科技,推動了線上金流、線上數位簽名等結合e化政府服務,使民眾可線上繳稅、線上更新駕照、線上註冊及預約看病等,就是科技「軟實力」的重要證明!況且,機場也有網路化自動通關系統(E-Gates),讓旅客節省時間;台灣還長期與友邦貝里斯等國合作,建立資通訊技術(ICT)的基礎建設,減少數位落差。與他國合作計畫中,包含了數位化出口與進口雷達、整合交通監控系統、應用地理資訊系統、處理醫療資訊、安裝無線網路系統以及建立電子資訊系統,用以增進政府的效率、行政透明化等等。

 

諸如此類,在在突顯台灣的科技進步,這就夠了,因為透過科學新聞報導的方式,往往要比政治外交經濟的影響力大!

 
所謂事在「人」為,如果沒有科學家的努力,就沒有核子科學的研發,也不會產製原子彈、核子武器。另外,原子彈的投放結束了二次世界大戰,使國際媒體開始重視「科學新聞」報導(早年多以醫藥衛生新聞為主),媒體「模範生」的紐約時報,也重視科學新聞,亦產生了第一位「科學記者」威廉.倫納德.勞倫斯(William Leonard Laurence。March 7, 1888 – March 19, 1977),更因他參與「絕對機密」的曼哈頓原子彈計畫,成了全球第一位目擊1945年8月6日投擲廣島、長崎原子彈的記者,復是從原子彈研製和投擲過程中,國際新聞界唯一的目擊者和記錄者,並為《紐約時報》贏得了極大聲譽,勞倫斯本人也先後幾次獲得普立茲新聞獎譽。

 
當時的《紐約時報》的總編輯羅森紹(A. M. Rosenthal),更在每週二開闢「科學新聞」(Science Times)」專版,逐步建立了權威性,擁有實力堅強的物理、天文、大氣科學、醫藥、健康與養生相關小組,得到科學界和閱聽大眾的肯定和讚譽,並為紐約時報帶來了17年的銷售增長,使得許多世界各國的新聞媒體,爭相效尤,成了「優質」媒體的表率!

 
科學新聞≠科普

 
科學新聞離不開科學家,科普依然。然則,科學新聞與科普仍有所不同,前者是新聞傳播的重要一部分,須配合新聞事件(與政治、財經、文教、社會等新聞類別一樣);而後者則是將科學作通俗、文字、影音等多元化的傳播,雖都與科學和科學家有密切關係,但兩者仍然主從有別,如果錯把「馮京當馬涼」,反而容易模糊了科聞的本質及發展方向。

 
簡言之,科學家並不能主導新聞發展,但卻是科學新聞事件重要的輔導、協助、詮釋角色,透過深入淺出的客觀、嚴謹、正確報導,滿足閱聽大眾「知的權利」;而科普則是由科學家指導,協助通俗化的傳播,並將艱深的科學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正確科學撰述(影音),屬於科學傳播的範疇,扮演科學與科技(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 Technology/PUST)的社會大眾科學教育和橋樑,得以落實「科學人權」,成為國家現代化及社會發展之主要動力,兼具發展「硬實力」與「軟實力」的基礎,對國人的生活、生存與發展助益很大。

 
台灣的科學雜誌相當多元,幾乎不同的自然學科(數學、物理、化學、地球科學、環境、科技等領域),都會有一本專門的雜誌從事譯述,或新知介紹。而在諸多的科學雜誌中,特別注重不同年齡層的讀者;通常科普雜誌會依據不同年齡層的需求,提供不同特性的內容;包括國中、國小學生族群、高中、大學族、普羅大眾族群以及專業人士族群等異質群體。初步估計,台灣擁有穩定讀者與知名度的科普雜誌約31家。

 
是以,如果所有人皆能普遍而平等地取得正確科學資訊時,便易創製、傳播科技與科技知識,以及科學精神、思維、價值、方法,並能有效地降低知識、生命、生活等的落差,而此亦與科學新聞的傳播理想目標一致,殊途同歸。

 
譬如對科學新知的覺知(awareness),或將科學當成藝術欣賞的分享(enjoyment)感性回應,或能引發科學或科學傳播自發性的參與興趣(interest),或對科學相關態度之形成、重構或鞏固的意見與看法(opinion),乃至對科學內容、科學過程與其社會因素的理解(understanding),在在都是科普和科學新聞的目的,藉以建立公民社會的科學素養(scientific literacy),有識者,盍興乎來。
 

該重視科學新聞了!(一)

該重視科學新聞了!(三)

該重視科學新聞了!(四)

該重視科學新聞了!(五)

該重視科學新聞了!(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