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引發騷動的血汗企業將是「媒體」(二)/蔡昕宸編譯

 
 

大眾傳媒界中「錄音告發」出現之日不遠矣?


 
理所當然長時間勞動的血汗企業


 
首先,第一個共通點,他們都是「理所當然長時間勞動的血汗企業」。


 
前些日子,日本電通公司發生女性新人員工過勞自殺事件後,因為下一個勞動檢查的對象可能會針對「媒體業」,東洋經濟ONLINE刊載了日本經濟新聞禁止記者「於夜間定期去受訪對象自宅採訪」的報導,以顯示「傳播業」並不是血汗的工作場域。


 
記者若有應追查的報導時,不分早晚都在到處奔走,這並不是個可以說出「今天下班時間已經到了」,接著便打卡下班的工作。當然,就如同小說《AD殘酷物語》所透露的電視製作環境也是同樣的情形。


 
以如此的工作方式而言,傳播業跟宅配業並無二致,宅配司機的工作並不限於處理「應配送的貨物」而已,因為地獄般的「無限次再配送」而來回奔波的司機身影,與毫無止盡追求獨家新聞而日夜往返採訪的記者,二者完全重疊。


 
宅配業霸主大和運輸的未支付加班費大約是230億日圓,可窺知宅配業界依賴的是「個人的努力」,這種結構幾乎完全與傳播業界相符。


 
第二個共通點與嚴峻的勞動環境相關,那就是「工作現場與接近『極限』」。


 
由於網路普及,報社及電視台原有的商業模式開始崩壞,這應該不必在此多加著墨;宅配業也因為成長速度跟不上以Amazon為代表的網路通路,過去的作業方式也漸漸過時。


 
換句話說,兩個產業都不得不面臨「極大的變化」。

 
工作場域不得不順應時代的變遷,許多「做不到」的事情壓迫著第一線的工作者,遊戲規則改變之後,不管再怎麼努力也無法達到先前的成果,然而,過去曾在第一線的老大哥們並未瞭解業界已經發生了極大變化,仍然用「過去我做得到,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做不到」的理想主義要求成果,結果就是咬緊牙根在第一線硬撐著的工作人員,因為身心漸漸的被壓力侵蝕,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

 

「都是別人的錯」的文化


 
不論是傳播業或是宅配業都有這樣的「症狀」。


 
2016年12月佐川宅配的男性正式員工持續的把宅配貨物及推車丟在地上的畫面,引發熱議。這名男性對其執拗不斷踢著貨物的行為表示「因為累積了各種壓力,非常煩躁所以這麼做」,而在工作的空檔中突然行為失控爆發。


 
此後沒過多久,大眾傳播界同樣也因為「暴怒影片」引發各界討論,2017年4月千葉縣我孫子市發生了越南籍小學三年級女學生遭殺害事件,20多歲共同通訊社男記者,因為採訪遭拒而怒踹附近居民的住宅外牆。


 
在「認為長時間勞動是理所當然的血汗企業」之中,不論是佐川宅配或者共同通訊社的員工可能都是認真投入於工作的人,但是,他們精神層面受到的壓迫可能已經超乎我們的想像,因此,當發生了「收件者不在家」、「原本想採訪的對象拒絕受訪」等,一些未按照自己原先預想的事後,他們就「爆發」了。流傳著踢踹宅配貨物影像的宅配界,同時面臨第一線員工針對「職權騷擾」以及「要求給付加班費」等反抗行動,由此角度切入,大眾傳播界很有可能也面對著同樣的情況。


 
另外,第三個共通點是「都是別人的錯」的文化。先不論疲於奔命的工作場域,「上層」不把目光放在問題的本質,反而是把責任轉嫁給他人。


 
在「未給付加班費」的問題浮出檯面之前,大和運輸把所謂的「交貨危機」的責任推給Amazon。


 
部分媒體報導「7萬6千人未給付加班費之調查」的新聞後,彷彿是想要滅火般的,大和運輸的長尾裕社長接受日本經濟新聞的採訪表示,將調漲維持27年的運送費用,並揭露其與Amazon之間的價格談判。


 
雖然大和運輸工作現場疲弱的原因,明顯在於其商業增長模式開始崩壞,即依靠把加班費擺在第二順位的宅配司機「個人努力」的模式;然而,大和運輸社長卻只想把結構問題推給「因為被小氣的Amazon討價還價」,試圖轉移話題。

 
這種疲於奔命的情形,在大眾傳播業也是相同的。

 

接下來,引發騷動的血汗企業將是「媒體」(一)

接下來,引發騷動的血汗企業將是「媒體」(三)
 
——————————


作者:窪田順生


編譯:蔡昕宸


原文網址:http://www.itmedia.co.jp/business/articles/1707/04/news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