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媒體、新聞業、科技業回顧/朱弘川摘譯
科技發展的困境
Downsides of Technology
去年的此時,我們預測科技所遇到阻礙將會愈來愈顯著,隨之而來將是對平台業者和演算法的反擊。
自臉書問世以來,2017年可說是最發光發熱的一年,在近期的總統選舉中,超過1.2億的美國人可看到由俄羅斯發布企圖分裂社會的政治訊息。如果沒有適當的查核機制,似乎一個外來的力量就能輕易使用假帳號,購買價值10萬美元的政治廣告,並左右選舉的結果。
不到一年的時間,臉書創辦人佐克伯(Mark Zuckerberg)已不再被視為科技天才和企業領袖,反而成為一個被世界各國政府調查之下,承受多方壓力落水狗,這樣的情況在今年和未來將持續下去。
但是倒楣的可不止臉書。來自俄羅斯聖彼得堡且惡名昭彰的私人公司「惡魔農場」(troll farm),在推特和部落格平台Medium創建許多假帳號發佈假新聞;而谷歌也因為放任許多誤導的資訊在搜尋引擎,並允許知名品牌廣告出現在聖戰主義(jihadist)影音中,而飽受批評。
這些靠著科技起家的公司也準備對這些會誤導人們的資訊開始反擊。臉書在2017年1月推出新聞專案(Journalism Project),目的是重拾新聞素養和打擊惡質新聞歪風,並納入更獨立的事實查核(fact-checking),重新評估新聞該如何散佈。事實上,谷歌一直資助事實查核機制,並對想破解谷歌的演算法和YouTube 平台的有心人加以防範。
已有相關證據指出,某些事實查核可能會強化既有的信念價值,也會讓事實查核機構和平台業者之間變得緊張。一些國家正試圖監管甚至對平台業者施壓。美國參議院打算推動一項法案,以規範網路上的政治廣告;無獨有偶的,英國議會也正在調查在臉書和推特上的「假新聞」是否影響了英國脫歐(the Brexit)公投;而澳洲的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Australian competition watchdog)則關注臉書和谷歌在媒體市場的影響力上。
然而2017年至今,只有德國政府採取了行動。德國政府在去年10月通過了一項新的法案,對於24小時內不刪除仇恨言論或其他 「明顯非法」(obviously illegal)資訊的平台業者,處以5000萬歐元的罰金。這當然是有爭議的,因為這些來自美國本土的科技公司,往往就像是言論自由的仲裁者,這些私人企業在2018年將如何面對這複雜的問題,我們姑且拭目以待。
社群媒體對社會的益處
Benefits of Social Media
在去年 10月,標籤 #MeToo 成為一個反抗性侵犯和性騷擾的口號。美國好萊塢在爆出資深製片人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多年來屢次性騷擾和性侵犯女星的醜聞後,女星米蘭諾(Alyssa Milano)在推特呼籲,希望所有曾被性騷擾或性侵犯的女性都在狀態欄上寫上#me too。在24小時內,世界各地有470萬人參與了這項活動,光在臉書就有超過1200萬的動態貼文、評論和迴響。意外的是,該運動吸引許多男性加入,藉由包括 #IDidThat 和#HowIWillChange等標籤,讓男性承認曾有過不適當的行為。其次,發生在英國倫敦格蘭菲塔(Grenfell Tower)公寓的大火,社群媒體標籤為許多朋友和親人提供了重要的資訊來源,並提供了衣物、住房和金錢等援助的溝通管道。
新聞反映偏見,但已準備反擊
Journalism Reflects on Biases, Starts to Fight Back
倫敦格蘭菲塔公寓的大火也敲醒了新聞業。幾個月前,許多當地居民便已經表達對消防系統年久失修的憂慮,但這則新聞被當地媒體和脫歐公投壟罩的英國社會所忽略。英國Channel 4 新聞主持人史諾(Jon Snow)在實地接觸當地居民後,了解到新聞媒體容易忽略掉非社會菁英的聲音;衛報(Guardian)編輯維納(Katharine Viner)也提到,記者和普羅大眾似乎有難以言語的隔閡,並呼籲:「如果記者遠離一般人的生活,將會錯過許多故事,人們也會漸漸不信任記者。」
事實上,為了和網路上龐雜的資訊有所區別,許多新聞組織重新思考高質量新聞和調查報導的重要性。紐約時報揭露了好萊塢資深製片人溫斯坦的性侵醜聞;南德意志報、英國BBC、衛報和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共同公佈了「天堂文件」(Paradise Papers)。由此可見,新聞業確實已開始準備反擊。
變遷的媒體營收模式
Changing Business Models
單就媒體的營收而言, 過去這一年是個好壞參半的年份。路透社的數位新聞報導(Digital news report)顯示,美國去年的付費訂閱成長了7%,尤其以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收穫最多。英國衛報也增加80萬付費訂戶,其中包括50萬訂戶或會員,以及30萬筆一次性捐款。這是衛報首次讀者群的收益超越了自身的廣告量。媒體的營收開始仰賴讀者收入,而不再是廣告,但不是對每個媒體都適用。
行動和視覺敘事上的進展
Mobile and Visual Storytelling
橫幅式的敘事介面(horizontal storytelling)在今年將會廣泛使用在行動裝置上。
這項配合行動用戶的操作介面,在2017年漸成為主流,從臉書的 「一日拍」 (Messenger Day)、部落格平台Medium閱讀產品Series、Instagram 的輪播式廣告(Carousel ads)和 WhatsApp 的動態功能Status,和BBC的新軟體都推出了類似功能。
視覺上的體驗在今年將變得更為重要,「聲音」所扮演的角色也會相對吃重。表情符號的使用在數位敘事和行動推播上,是未來記者進行視覺展演上必要學習的技能。
2018年預測(三):商業模式的移轉/朱弘川摘譯
————————–
作者:Nic Newman
摘譯:朱弘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