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記者林志成這篇「指考英翻譯、作文 五分之一零分」的新聞,是很多年來難得一見的好聯考新聞。通常這一類新聞會說,今年分數普遍提高了、普遍降低了、跟去年差不多了之類的話—-奇怪,這不是廢話嗎?分數除了提高、降低、與去年差不多之外,難道還有別的可能嗎? 既無別的可能,這還算是新聞嗎?大熱天讀到這種行禮如儀的「新聞」,既不消暑又無營養,只教通膨的日子愈發難挨。
為什麼說這種新聞既不消暑又無營養?因為大家分數都提高了,無人得利,也無人受損。分數普遍下降也一樣不會改變錄取的優先順序。從常識看,是如此。
從統計來看,或許別有洞天。「分數普遍提高」指的是平均分數比去年提高了。這並不保證其中有一群考生,他們的總分數反而變低了,只是大家的分數在合一起,才被拉高。如果除了「總平均」,另計算「分組平均」,我們或許有機會|發現事情並不像表面所顯示的那麼單純。
那個不單純的地方,才是新聞。
再舉一例。除了平均分數,如果我們進一步追究「標準差」—-「標準差」是計算分數分佈的情形,到底是集中還是分散的一種統計方法—-先看看全體考生某科標準差分數,是比去年集中還是比去年分散。「標準差」分數比去年高,表示今年分數的分佈,比去年分散;「標準差」分數低,表示今年的分數分佈比去年集中。這樣一來,即使兩年的平均分數相同,我們也許有機會看出一個分數結構大為不同的兩屆考生。
汽油漲價五元,對窮人和對富人的生計影響,並不相同。其實,指考分提高或降低的影響,並不是一致的。單從平均分數提高或降低,是看不出端倪的,除非你用上了統計學。
林志成用的統計學「分組平均數」或「常態分配」的概念,把英文作文、翻譯考不到一分的人,當做一個分組,計算其人數。結果不得了:發現五分之一的考生英文翻譯得不到一分;將近百分之十五的考生英文作文不到一分。而本屆學生是第一屆從小學五年級起就上英文課的學生!為了加強英文教學,學制由國中一年及提前到小學五年級上英文課,結果英文作文(從指考分數來看)卻是一團糟。
這樣的發現,如果僅用英文平均分數(或英文作文平均分數、英文翻譯平均分數),是不容易看出來的。
嚴格說,林志成從這份資料指出英文教學效果不彰這樣的結論,證據還不周延,不過,他暴露了新制英文教學尚待解決的全般問題(Issue),其中隱含了更多的新聞線索,而非僅僅停留在報導聯考放榜這樣的事情(Event)上:為什麼已經加強了英文教學,還是有這麼多人放棄英文,要考非選擇題,就有將近五分之一的學生抱鴨蛋?英文考試分數,為什麼變成了M形分佈,而且,左邊的人數愈來愈多?
問題來了:平日的英文課老師是怎麼教的?也麥晱i以問:學生是怎麼學的?問題像雪球一樣,愈滾愈大。
媒體守望環境,方式之一,就是呈現社會現象,透過新聞報導指出問題所在。光是寫新聞套語「今年分數普遍提高」、「今年分數比去年降低很多」、「今年分數跟去年差不多」等語,說了跟沒說一樣,省省篇幅吧。
請大家給林志成鼓掌一分鐘。
指考英翻譯作文 五分之一零分(中國時報2008.07.19 林志成 台北報導)
今年大學指考英文科翻譯題有20.27%、一萬8973人得不到1分,作文有一萬3544人、14.47%不到1分,比例相當高。本屆考生為第一批自小學五年級起就上英文課,卻仍約每5人就有1人的英文作文及翻譯題幾乎零分。
至於國文科非選擇題方面,第一題要考生閱讀「史記.項羽本紀」文章後擴寫,沒人得滿文18分,最高分有44人得16分到16.99分間;另8595人得不到1分。
國文科非選擇題第二大題是引導寫作,要考生以「專家」為題寫一篇文章,滿分是27分。這次沒人得滿分,最高分有29人得24到24.99分間;1205人得不到1分。
今年指考文科中翻英兩題共占8分,英文作文則要考生介紹一則電視或平面廣告,佔20分。今年參加指考考生是小五學英文的第一屆(之前都是國中才開始學),政大英文系教授陳超明表示,不管是從那一年開始學,每年都有一群學生放棄英文,只要是考非選擇題,他們就拿不到分數。
陳超明說,要學生不放棄英文,學校教育有必要改變。現在台灣國中、高中英文採四、五十人大班教學,應改為二十人一班,老師才可能照顧到英文程度不佳學生。
教育改革多年,陳超明說:「學校老師教英文,老是教文法等英文規則,吸引不了學生興趣。」陳超明表示,台灣英文教學要大幅度改變,讓學生願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文,進一步有興趣,比起他們一大堆文法有用。
國文科儘鬙l集人,台大中文系教授何寄澎則表示,今年國文非選擇題擴寫「史記.項羽本紀」,不少考生是空白;有的雖然寫了,但將文中人物角色都改了,「自己寫得很高興」,但得不到什麼分數。
至於國文作文「專家」,何寄澎說,考生在這題目要寫出新意很難,大部分都是寫「行行出狀元」、「當專家不容易」等角度,這樣內容難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