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奶粉」事件帶出了兩個新聞學的恆久話題—-也是恆久的矛盾。第一,「蒙牛」生產地的蒙古在地報紙,如何處理這條影響內蒙古經濟至深的毒奶粉事件?第二,中國其他報紙得知檢驗報告出爐時,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記者究竟應該強調?家沒有問題,還是強調22 家有問題?以下引用「金融時報中文網」對這一個事件的新聞報導分析。

沒登奶粉新聞的報紙(2008年9月17日)

  中國昨天至少有兩份日報沒有刊載22家企業奶粉被被查出三聚氰胺的消息:內蒙古晨報、新快報。儘管這條新聞幾乎登上了全中國每一家都市報的頭版,且多數是頭條。

  伊利、蒙牛堪稱內蒙古最重要的企業和品牌,作為當地最受歡迎的市民報紙,內蒙古晨報不刊登本地企業負面新聞尚有“情理”,但身在廣東的新快報亦未刊載此則消息,只是限於刊發河北三鹿事件處置進展。其競爭對手廣州日報、南方都市報、資訊時報均選擇在頭版對質檢總局此等“猛料”加以報導,不過,總體而言,廣州媒體在近日奶粉事件報導中並未使用與事件影響相稱的大幅版位。

  作為黨報,內蒙古日報則以“嬰幼兒配方奶粉三聚氰胺檢查階段性檢查結果公佈”為題,刊發了此則新華社消息。包括伊利、蒙牛在內的22家企業名單刊發在第三版。

  質檢總局通報稱在109家企業中,22家產品查出問題、87家產品未發現三聚氰胺。那麼,主要是驚呼「22家」,還是慶幸「87家」?各地都市報更傾向於報導“壞消息”,將顯眼版面用於刊載出問題的22家企業名單。重慶晨報語氣“兇狠”:看清楚,這些奶粉都吃不得。編輯將所涉22廠家品牌全數以大字型大小列出。錢江晚報以“謀財害命,天理難容”的頭版頭條標題指責涉事企業。晶報和現代快報在大標題中直接點名其間最為著名的伊利、蒙牛。

  黨報則相對強調“大多數企業生產的嬰幼兒奶粉是安全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均在版面更重要位置刊載87家未檢出三聚氰胺企業的名單,而這則名單有一個新聞性標題:大多數中國企業生產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安全。昨天以“剛剛收到的消息”方式率先公佈驚人結果的央視新聞聯播,今天亦專門再度補播那87家未檢出問題的企業名單。

  新華社昨以“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人就三鹿牌嬰幼兒奶粉重大安全事故的有關情況答記者問”的方式播發稿件,文中“有關部門負責人”除表達“大多數企業生產的嬰幼兒奶粉是安全的”外,還提出“有問題的只有幾個批次”,以及“嬰幼兒配方粉中的安全值應為15毫克/公斤”的標準線。這則稿件得到相當多媒體選用。

  選擇主動整體揭醜後,決策者需要通過以官方通訊社、黨報以代表的喉舌努力安撫民心,儘量減小對國產奶粉行業的整體打擊。在風暴眼中的河北,這種媒體表現傾向更加明顯。河北日報、石家莊日報和燕趙都市報、燕趙晚報都在列舉22家被點名企業名單的同時,在相關標題中表明“大多數安全”,河北日報的版面上,“87家企業”的名單放在了“22家企業”的上方。這些河北報紙在今天的版面上,強調了當地官方要求“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有序有效地加快事故處置工作”和“實事求是,依法辦案,嚴厲打擊不法分子”的表態。 同時,類似“大多數患兒不需住院治療”的報導,亦通過專家建議的方式呈現。

  連日來,對奶粉事件的媒體公開評論“不匹配”地稀少,但對政府處置力度表達讚揚的評論今天得到刊載。新浪轉發推薦了來自人民網的人民時評,稱讚“三鹿奶粉事件折射政府危機處理能力”。被網路輿論讚揚為率先指名道姓三鹿的東方早報,今亦以社論位置刊發童大煥文章:問題奶粉大點名,“擴大化”處理贏得掌聲。文章稱讚中央政府處理手法,指責地方政府處處偏袒企業的“重商主義”傳統:這件事也在警示所有的企業和地方政府: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上文為全文之第一頁,全文連結: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2022&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