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媒體集團基於對社會的責任與使命,在經營環境日益艱困之際,為期永續經營發展,決定邀請旺旺集團蔡衍明先生接棒經營。蔡衍明先生表示,接手中時媒體集團目的在於維護具社會價值之媒體並善盡社會責任,未來將與余建新先生及時報集團員工攜手努力,開創更美好的願景,並繼續弘揚時報集團的價值理念。
-中國時報聲明2008.11.15-
余家送走一甲子事業
不久前市場上才傳出壹傳媒將收購中時集團部分媒體的消息,震撼各界之餘,沒想到事態竟有戲劇性轉變,最後殺出程咬金-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以個人投資名義,傳言斥資204億買下中時集團旗下《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時報周刊》、中天電視及中國電視等媒體,不含時報出版社、時報旅行社,而中時董事長余建新未來將擔任顧問,創報58年的中時報業(見註一)就此拱手讓人。
民國39年創報之初,余紀忠就宣告世人:「辦報最高的原則,就是要在任何關鍵時刻,發揮無私無懼的報人本色,為時代做見證,為歷史留記錄。」在他的領導下,中國時報曾撰文直指國民政府的《出版法》危及新聞自由,甚至不惜與國民黨政府決裂,在頭版刊出民進黨創黨新聞,為當時唯一刊載消息的平面媒體(張慧英,2002)。「自由、民主、愛國家;開明、理性、求進步」的文人辦報理念至第二代經營時,已經被商業投資給沖昏了頭。
投資經營不善成致命傷
余家第二代所面臨的環境或許較為艱困。新興媒體發達,國人閱讀習慣改變,報紙失去利基;蘋果進軍台灣掌握讀者口味,搶食市場大餅;全球經濟走下坡,廣告量減少等因素,在在考驗經營者能耐。然而,中時似乎無法不受這些變動影響。今年6月中國時報社長林聖芬表示,中國時報將裁員減張,風格轉向菁英報發展,三個月後中時實施人事精簡,地方新聞版被刪除,報紙張數縮減為十張。
對比面臨同樣困境的其他報社,上述理由似乎不足以解釋中時動作幅度為何如此劇烈,令人懷疑背後經營是否出了問題。
市場解禁推崇私有化之後,企業主普遍相信多角化與整合經營能節省成本,增加利潤,並且提供消費者更好的服務,因此跨媒體集團一個個壯大,而中時集團的企業版圖也已經跨足許多領域(見註二),影響力可想而知。雖然如此,由文人掌舵的企業經營模式並沒有因而如虎添翼,飛上枝頭。
光是中國時報本業,就已經自顧不暇。王尚文(2005)指出,中國時報培育不少人才,人脈關係建立良善,珍貴資訊與獨家報導取得不難,只要能充分運用,應可在飽和的市場中另闢藍海。但是由於經營理念與管理模式尚待調整,未能明確區隔目標市場,造成提供的服務不夠多元;且行銷策略模糊,沒有系統性的操作方式。於是中國時報在開放競爭的市場環境下日益虧損。
過去,余家還積極進軍大陸投資水泥、平面媒體等,但最後都因營運不善無疾而終,民國90年到96年間累積虧損高達六十億元。近幾年余建新以榮麗投資作為私人投資理財工具,開始進行跨媒體併購,中天電視台雖然帶來不少廣告收益,但是在余建新個人與中時集團財務左支右絀狀況下,終於垮台,只好緊急求售。傳聞余購買連動債受金融海嘯波及,損失幾十億元,才會斷送大好江山。而整個過程在經營權轉手他人之後才被媒體揭露。
媒體經營需回歸新聞本質
在經濟不景氣期間,疏於本業經營、投資不善、個人財務通集團金庫,是中時集團之所以迅速倒下的關鍵。尤其產業民主未能落實,資本家不願公開財務狀況,公司營運狀況起伏不定,容易造成員工人心惶惶。此外,為節省成本採取人事精簡,間接導致勞動控制,進一步惡化新聞從業人員的勞動條件、扭曲專業倫理。媒體身為第四權,為民服務,其經營者豈可不謹慎?
文人辦報落得如此下場,未來商人接管又能有何表現?前者雖不善經營尚且具備新聞風骨,而後者追求經濟效益,或許可以活絡市場,但若以《蘋果》為例,腥羶色走向就不是多數閱聽眾所樂見。從此次交易期間,政商各界紛紛勸余建新打消與壹傳媒交易念頭,即可意會。那麼,棄蘋果選米果,在商業邏輯運作下會不會殊途同歸?或者真能如同聲明所述,「維護具社會價值之媒體並善盡社會責任」?還有待時間證明。
不過,在蔡衍明表態挺馬說法後,對比余紀忠「發揮無私無懼的報人本色,為時代做見證,為歷史留記錄」的創報理念,看起來很是諷刺。
(作者為傳播學生鬥陣成員,本文部分內容曾刊載於《台灣立報》2008/12/04 )
附註:
一、中時集團沿革
1950年-創辦《徵信新聞》,內容以財經為主。
1960年-《徵信新聞》改名《徵信新聞報》,正式邁向綜合性報紙之途。
1968年-《徵信新聞報》改為彩色印刷,更名為《中國時報》。
1978年-成立時報文化出版公司,發行《時報周刊》,創辦《工商時報》。
1988年-報禁解除,《中國時報》與《工商時報》同時擴版出報六大張,創辦《中時晚報》,成立中時網路事業發展委員會。
1995年-成立「中國時報系全球資訊網」,即中時電子報。
2001年-余紀忠卸任中國時報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由余建新接任。
2002年-中天電視所有權易主,由中時買下。
2005年-《中時晚報》停刊,中時透過榮麗投資收購中國電視公司、中國廣播公司、與中央電影公司等三家國民黨營媒體。
2006年-中時釋出中廣與中影股份。
2007年-余建新正式宣布成立「中時媒體集團」。
2008年-《中國時報》裁員減張,地方新聞停刊。旺旺集團入主中時集團。
◎整理自張慧英(2002)、中時集團與中天電視網站、wikipedia
二、中時集團企業版圖
平面媒體-《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時報周刊》、時報出版。
電子媒體-中天電視、中國電視、時報資訊、中時電子報。
媒體以外-中國時報旅行社、時藝多媒體傳播、時報國際廣告、時報育樂、台灣物流行銷公司、時報文教基金會、榮麗投資。
◎整理自中時集團網站、商周1094期
參考資料:
王尚文,(2005),<新環境衝擊下報紙行銷策略之研究 : 以中國時報為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張慧英,(2002),《提筆為時代-余紀忠》,台北:時報出版。
《商業週刊》,<《中國時報》易主了!>,第1094期,頁54-58。
《商業週刊》,<三張關鍵骨牌 推倒余家王朝>,第1094期,頁62-66。
《天下》,<米果搶贏蘋果—旺旺收購中時集團>,第4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