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關北京邀訪呂秀蓮的報導,竟然是烏龍一場,而聯合報和中國時報還為此互批對方「扭曲」、「誤導」、「開玩笑」、「炒過頭」云云,變成如呂秀蓮所說:「八字根本還沒一撇!」可說糗到家了。其實,這只不過是有政協委員提議,「有此一說」罷了,何況中南海只是在宣揚「胡六點」原則,並未對呂有何邀訪動作,然台灣若干媒體卻為此「虛擬」邀訪,鬧得滿城風雨,令人啼笑皆非。
這則連續三天的新聞鬧劇,源起3月6日的聯合報A1版頭題:「北京向綠招手 邀訪呂秀蓮」(副題是呂釋訪問意願 北京接球 歡迎以玉山午報社長身分登陸 全國聯組將接待 民進黨籲別中計),值中共「兩會」(全國人代、全國政協)開會之際,此一報導雖有「主觀建構」編寫的手法,但確有聳人聽聞效應,備受矚目;緊接著7日,聯合報復以社論,和一篇「民意論壇」投書呼應;惜於同日,被中國時報在A12版頭題:「邀呂秀蓮參訪大陸 楊思澤玩笑話 台媒炒過頭」敲醒,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中時記者猶以特稿:「解讀中共訊息 宜看清『禁區』」指出,北京不可能透過台聯、台盟這樣單位放消息,這完全不符合北京做事的準則。
到了8日,聯合報便在A10版反擊:「邀呂訪陸 獲中共高層支持」(政協台聯、台盟組員討論熱烈 台灣同學會:兩會後運作 國台辦:歡迎適當身分前往),另引香港『中國評論社』報導:「事關民進黨高層 大陸永不開玩笑」,且以「現場重建」駁斥中國時報:「討論邀呂 寫『玩笑話』記者不在場」;同日,中國時報僅在A10版報導一則:「訪中國?呂:全是報派」(內文略以報導呂面對媒體詢問,對『如果』的問題暫不回應,因各報說法不一,亦無法相信何為正確的說法,若只是一句『玩笑話』,則讓呂有被耍的感覺。)
直至9日,中國時報再在A8版以記者特稿作頭題:「真相只有一個 北京未表態邀呂」,並強調,政協委員提議不等於中央釋放訊息,說中時記者不在場是企圖模糊焦點,而呂訪大陸則「八字沒一撇」,此與北京當局歡迎綠營人士訪問大陸的既定政策,乃是兩碼事。儘管聯合報10日又於A10版報導「討論邀呂誰出面?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在場」,但此並不表示當天有「北京邀訪呂」的動作,徒予人一頭霧水。
正確第一,向是新聞報導的核心價值。而新聞報導更應重視:「客觀、真實」,而非「主觀、介入」,此乃公認的新聞專業原則。像最近英國媒體標準信託(The Media Standards Trust)根據與業界專家討論所做成的檢討指出,民眾越來越懷疑報紙的可靠性,也認為媒體侵犯他人隱私的行為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只會更加嚴重。根據這項檢討的結論,英國媒體的自律制度已不足以應付目前狀況。媒體標準信託調查發現,民眾對記者的信心原本就相當低落,如今已更為降低。只有7%民眾相信報紙會以負責任的態度報導新聞,認為報紙「經常明知報導不正確卻照樣刊登」的民眾達到75%。讓民眾沒有信心的,不僅僅是八卦報紙。充分顯示媒體不被信任的危機。
正如許多傳播學者一再強調:「擁有新聞自由,並不表示擁有欺騙的執照。」其理至明; 已故的紐約時報總編輯羅森陶(A.M .Rosenthal)就曾強調:「新聞並非謊言、偷竊或欺騙的執照,採訪必須經過審慎的查證。」國際知名的英國劍橋紐翰學院(Newnham College)院長歐妮爾教授(Onora O?Neill【註一】)就曾指出:「在大眾傳播發達的時代,資訊是非常豐富的,但卻常常摻雜了錯誤和惡意的資訊,難以辨析,須從制度著手改革,然而某些有『權勢』的機構和行業,卻巧妙地避開負責和透明化的改革,最明顯的就是媒體,特別是印刷媒體,像廣電媒體就沒那麼幸運了,在英國便有1996年的廣播法案和相關的規範,可是近年來的報紙,相對顯得不負責任,所謂的編輯與報導,經常摻雜了中傷、譏誚、嘲弄、指控、羞辱及指責,甚至有些揭發、爆料的報導,常是造謠、抹黑,遊走在誹謗邊緣。……最嚴重的是沒有可提供檢驗『證據』。」
歐妮爾教授認為:「身處在在這個複雜的世界,我們皆須謹慎地付出『信任』,所以無法評估的報導,簡直就是『災難』。」她說:「我們需要的是可評估和查證的報導,如果不是,那麼公眾評論的源頭便受到污染,誤導社會的判斷。」
美國著名的密蘇里新聞學院教授賈奎˙巴娜金斯基(Jacqui Banaszynski),曾在2004年12月間接受新聞媒體訪問,對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名主播丹拉瑟(Dan Rather)因採用未經證實的資料,指控布希總統服兵役紀錄出錯,導致道歉辭職事件,就明白指出,乃是違反了新聞界基本工作信條所致。也就是「要搶新聞,更要搶正確的新聞」(Get First,But get it Right)。換言之,正確第一,是新聞報導的核心價值。稍有不慎,對新聞工作者的名譽和尊嚴易遭到毀損,也必然帶來新聞媒體信賴度的戕害。足見新聞媒體必須審慎自制和自律,以免成為民主多元化社會的『災難』,才是正道。
註一:
Onora O?Neill曾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也是少數獲英國女皇冊封爵位的學者,2002年應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簡稱BBC)之邀擔任著名的「芮斯講座」(Reith Lecture)學者,發表許多膾炙人口的講演,對新聞媒體更有批評和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