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螢幕上,一群芬蘭老太太在年輕英俊的軍校學生的邀請下共舞,老人的願望得以實現。老太太跳舞有年輕人著正是的軍禮服共舞,其實是一種很棒的經驗,自己覺得年輕了,而且不怕摔倒,因為年輕人會幫助你。而且這些帥哥不會只像聽命令面無表情的機器人,而是能與老人交談,有應對能力,讓老人備覺溫馨。你能不能想像一下,那個逢年過節都是一樣的表演的陸戰隊儀隊,有一天放下刺刀槍,著軍禮服陪臺灣老太太們跳舞的趣味與服務創意?說不定這比耍槍更親民而無損軍威,反而讓大家從媒體形象知道,軍人不是只會攻山頭。
這是芬蘭第四代老人節目Saimi & Jalmari中的片段,從2002年以後,芬蘭陸續有「滾石」、「黃金年代」、「K70」等針對中老年觀眾的節目,都很有特色而成功。共同特性是提供新的生活經驗、重視終身學習、運用資料影片的懷舊活動、肯定自己和他人的價值以及解決實際生活困擾等等。這些節目或多或少也改變人們對老人和老年生活的刻版印象(芬蘭電視台的人常對我說,芬蘭人羨慕台灣人會尊重老人,這是他們所不及,希望節目能影響社會。台灣是像他們對東方文化想像的那樣來對待老人嗎?這可能要台灣人自己來回答)。
Saimi & Jalmari節目一次半小時,時段首播為週二下午六點半。由兩位中年男性擔任主持人,其中一位是芬蘭知名的歌星及作曲家Mikko,1998當選聯合國親善大使,2003年被提名全芬蘭思考最正向的人。節目每次都會規劃幾個段落,由製作單位和主持人幫老人實現願望。實現願望是很多人從小到大喜愛的事,這是人性,而對老人來說,實現願望的意義更複雜,那是一種體驗,也是累積一生生命經驗的一種回應。和唱唱跳跳的老人節目相比,和只是問阿公阿媽今天快不快樂的問答相比,實現願望的節目讓節目表現的舞台更大,對其他老人的鼓勵也更多,並讓觀眾看到更多不同的老人生活面向。
參加電視圓夢 觀眾也有新體驗
除了和年輕軍人的舞會以外,還有很多實現願望的精彩故事。例如老太太想參加專業舞團的演出,從有想法到最後完成活動,由節目主持人陪伴一路紀錄,要說是一種真人實境的變相版也好,反正就是把過程和轉折呈現,讓觀眾看故事也看老人實現願望的各種遭遇和感受。這位老太太要聯絡舞團徵得別人的同意參加練舞,要添購服裝,一起練舞要怎麼樣跟得上節奏以及新的動作,然後要了演出時在眾人面前要能從容不迫。一方面老人的生活閱歷多有助掌握挑戰,但另一方面老人未必接觸過一些活動,也因此得專注而有膽量。後來表演的最後一幕,老太太被另一位男性舞者抱起微微旋轉,就像輕盈的天鵝之舞,在專業的燈光與音樂之下,呈現與貌美體態豐盈的年輕人不同的優雅詮釋,也是觀眾的新體驗。
另一個故事是一位裝了心臟節律器的老先生想要潛水。畫面一開始是核磁照影檢驗室,X光片明顯看得到人工心臟,然後介紹他想潛水以及如何取得裝備、如何在主持人協助下潛水。節目還有水下攝影機在泳池拍攝,色彩、動作以及旁人如何協助的過程,相當吸引人,發揮電視視覺特性。這段潛水故事拆成好幾段,放在該集節目片頭,然後安插於其他故事之間,感覺潛了好久,到了第四段節目要收尾了,老人才出水面。記得1988和漢城奧運時,美國電視轉播為填補賽事空檔和增進觀眾對選手了解,曾製播一連串人物報導,其中介紹一位水上芭蕾選手也曾用類似報導手法,一開始在草地上先拿碼表閉氣,然後是故事報導,畫面開個小窗同步計算閉氣時間,到了報導結束才喘氣,計算此選手能憋多久的天賦稟異。不知這個芬蘭老人節目是否有類似用意,但意思到了。接著由老人以及幫助老人的人表達體驗後的心得。
突破電視製作侷限 開發互動節目
除了以上故事以外,其他的願望實現還包括想約一位女士去某個地方一起享受一頓餐等等,老人一早就仔細梳妝打扮,很看重實現願望的機會,主持人和老人一同到一個圓頂餐廳,兩人歡樂共處而主持人在在樓下寒風中等待…這些過程都紀錄而播出,讓觀眾隨節目一起經驗一個人怎樣有新生活,即使身為旁觀者也感受到生活還有好多方式展現尊嚴。不同故事涵蓋不同社會背景的和生活處境的老人。有的願望也許對其他人沒有什麼,可是不能因此去否定當事人的感受。因此,一種尊重和評等的價值彰顯在節目中。其實獨立、參與、照顧、表達與分享,早已在許多研究介紹過,是老人的主要需求。這些需求的滿足使身體功能逐漸減弱的老人不再專注失去的,而能看到自己的尊嚴,自己還有可能做一些事,尤其是以前想做沒做的或是新近想嘗試的。Saimi & Jalmari掌握了這些原則,並找來一位懂得尊重別人又參透人心很會正向引導的主持人,讓節目成為創造新經驗的過程,對主持人、老人、在節目裡與老人互動的人和觀眾都是新的經驗。
當然,並非每一個願望都適合電視表現,但若抱著尊重的心,製作單位也可能突破以往電視製作侷限。至於實現願望可能帶有安全或其他風險,我個人長期與北歐諸國接觸的理解,這被後可能和人們的生死觀也有關係。如果死亡不是可怕的事,如果依照基督教文化的看法,死亡是回到上帝旁邊而且比現在更好,則還在世的時候盡量作服務別人的事和自己想體驗的事都沒什麼特別的顧忌。我曾聽前一個老人搖滾樂節目「K70」的製作人告訴我,有的老人上節目時甚至說,如果來參加節目唱歌跳舞太高興死了,比長期臥病好幾年不是更好嗎?北歐人們對人命和人的價值非常看重,但好像很少為了擔心害怕而這也不做那也不做,尤其老人不會這樣。這可能也是這類節目能發揮的背景因素之一。
發揮公共媒體價值 理念手法要創新
節目不僅影像故事有趣,穿插轉場的動畫有老人跑來跑去也很生動可愛。另外,不時的有一些卡通動畫的虛擬生活場景,介紹老人生活的需要與特性,幽默的讓大家更了解。例如三代同堂用餐,老人在餐桌上從嘴裡拿出假牙把小朋友嚇了一跳。此外,豐富的資料片運用則幫助年輕一代的觀眾更理解老人願望的一些背景。例如老人想吃一些食物,節目接下來進資料片,介紹老人年輕時的芬蘭是如何煮馬鈴薯,如何缺乏多樣的食物等等。不一定都是負面的,但是讓人彼此有更多同理心。其實從節目段落設計可見製作者的意圖與用心。有些需要幫助的老人的需要以及值得社會一起思想的議題故事,夾於吸引人的願望故事中間,這樣使節目不會乏味,但一樣達到帶動大家反思和鼓關心他人的目的。由此看,公視節目發揮公共價值其實理念和手法專業創意都很重要。
芬蘭發展老人節目的數量不如荷蘭壯觀,但是側重提供學習和體驗,讓不同年齡的觀眾對老年生活有更多樣的理解,其意圖相當明顯。而其手法也不斷創新,善用媒體資源又尊重老人,這也是一種公共媒體的價值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