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在民主自由多元的社會環境,想要投資媒體,並不是壞事。問題是,投資者對媒體的認知,究竟知多少?但若是認為自己財大氣粗,就想買媒體擺闊充場面,或是為投資而投資以擴大商界,乃至政治影響力等等,自然會令識者質疑。
此次旺旺集團鉅資購買遭社會詬病的三中媒體(中時、中視、中天電視),因其中涉及國民黨的黨產(黨營事業)問題,又屬跨媒體經營,復與公共媒體資源不容私相授受扞格,致備受各方矚目;而這個案子亦有別於以往其他媒體產權移轉,譬如是屬於跨媒體產權併購,包括報紙、雜誌、無線電視與衛星廣播電視等,而跨媒體產權併購後,對內容多元化的影響,尚無前例可循。同時屬於單一持股人及其家族,擁有較多絕對股權的跨媒體併購案例。特別是旺旺集團蔡衍明家族的說法:「買三中是為了衣錦還鄉」,更讓人詫異不已。再如蔡衍明亦說過:「民選總統是老闆,夥計是不能批評老闆」,如此違反新聞專業倫理的思維和作為,自讓外界質疑其買「三中」的動機,衍生負面的聯想;因而學界莫不呼籲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應慎重其事,從嚴審查。
像有學者就在聽證會指陳此為媒體亂象之一,是資本家霸占媒體,控制媒體的新聞走向及言論;而財團入主媒體,指導媒體言論,易對台灣的民主化與言論自由產生負面影響。更有專家認為無線廣播頻譜資源屬於全民所有,重大媒體交易,不容私相授受,不應被政治思想控制,尤不能成為企業謀利的平台,而是應以社會公共利益為主。另有好幾個媒體監督團體,基於言論市場多元性,與維護媒體公平競爭環境,同聲建議NCC應否決這項變更案。
美國傳播學者麥克契斯尼(Robert W. McChesney)在他的《富媒體、窮民主:不確定時代的傳播政治》((Rich Media, Poor Democracy: 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Dubious Times)中,就批評媒體在積聚財富的同時,如何削弱了民主的根基,導致公民既失去關心公共問題的興趣,也失去判斷是非的能力,這既是美國的問題,也是世界的問題,台灣又何能置身度外。他指出,像美國媒體作為民主衛道者的角色已經輝煌不再,反而成為民主的破壞者,變成是政治腐敗的幫兇、社會文化的毀滅者。人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當媒體對政治腐敗的行為保持沉默,對政治文化養成不負責任的態度,進而退出公共領域時,民主的毀滅只是時間問題。
再者,媒體影響決策力量愈來愈大,從而使多數統治原則蛻變成少數統治原則,自由民主向極權政治轉變。譬如在1996年美國的《電信法》出籠後,它允許媒體跨機構、跨行業兼併,世界五百強紛紛介入媒體行業,媒介市場逐漸形成壟斷局面,使參與性的民主前景亦趨黯淡;當媒體唯利是圖、玷污新聞本質和公共機構的正統精神,反成了民主的一劑毒藥。而商業因素闖入公共領域,侵門踏戶,民主也就不再是多數人享有的公共權益。
換言之,正如學者林德布洛姆(Charles E. Lindblom)的看法,如果媒體在一味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放棄公共利益,而政府對媒體的逐利行為,不予以規範來保護公共言論的權利,這時民主衰落就是媒體財富增長的結果了。因此,如何將媒體的控制權從政府和財團手中,轉移到公民消費者手中,反而是更值得人們期待的。
根據美國「自由之家」最近公布的「2009世界各國新聞自由度調查報告」,台灣的新聞自由首度出現嚴重倒退,不但從亞洲第一寶座跌下,全球排名亦大倒退,由去年的第32名,跌倒第43名,無疑是一大警訊,若在政府干預之外,財團再予壟斷,不論新聞自由和政治民主化的前景,均將令人憂心矣。
延伸閱讀:
前人提筆為時代v.s.後人屈身委財團—有感於旺旺跨媒體經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