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出訪中美洲因隨扈與當地隨扈的衝突,在國內媒體有很多報導。隨扈爭議因為同時牽涉元首安全和外交禮儀,而引起媒體討論並無不妥。不過仔細看相關報導,凸顯了我們的媒體不斷提供意見,而不是提供知識的侷限,有些可惜。
所謂意見,是人人的看法和評論。所以媒體可以找來一大堆有意見的人隨便找理由漫罵,用更多形容詞來描述消遣隨扈問題。所謂知識,則是告訴觀眾,如果因為文化問題而造成兩國隨扈爭議,到底外交傳統上應該是怎樣解決的。還是這非文化問題,而是我們的隨扈制度不夠理想而造成執勤不便?或者還有別的原因。
找原因屬探討問題,但告訴我們一般國際間兩國元首相會的雙方維安協調,則是一種知識。也許不是很多觀眾都喜歡研究出國維安的知識,畢竟多數人不會當總統。但是在增加現代人常識,鼓勵終身學習的角度,多了解以往不知道的知識,都是可取的。如果媒體大量提供的,都是這個立委罵一下,那個民代消遣一下,然後接個發言人的回應,這樣的內容也許不見得製造什麼新的政治對立,但是卻把我們的思維導引得更隨意的意見化而非知識化。固然對某些人有宣洩情緒的功能,但並無助更了解問題。
隨扈報導只是一個例子,還有很多嚴肅的社會發展議題更值得注意,到底我們從媒體吸收的是意見還是知識。從核四到自製潛艦,再到老人長照保險政策,充斥質疑、消遣甚至消費式的意見,其實這都用到納稅人的錢,也有很多議題和我們生活品質息息相關。在台灣的閱聽人,我們得注意一下,聽到、看到的到底是意見還是知識。每天重複又重複的接觸這些資訊,倒底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