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才有機會讀到公共電視基金會出版的「追求共好:新世紀全球公共廣電服務」(2007)一書,這本書介紹了世界各國公共電視的規模、制度、人事、經費、運作方式,對於想一覽各國公共電視特性的人,是一項簡潔、有效的參考資料。這本書跟所有我讀過的中文資料,包括台灣、香港、大陸的資料,都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誤認英國的ITV(Independent Television)是商業電視,不是公共電視。「追求共好」一書,既然在介紹各國公共電視,不列入ITV,看起來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

  沒錯,ITV自己也好,英國所有有關電視的文獻也好,的確都稱呼ITV是commercial television,字面上看起來,ITV當然是「商業電視」了。這是不瞭解英國電視歷史有以致之。

  第一,英國是實施公共廣電「制度」的國家,舉國之內,所有無線廣播電視,都是公共廣播電視,無所謂的商業廣播電視。商業廣電只見於線纜系統、衛星系統,不見於無線系統。目前兩個無線廣播電視系統,分別是BBC的數個廣播電視網和ITV的數個廣播電視網。前者是全國性的,在各地設立分台;後者是區域性的,全國分成十四區,除倫敦有兩家電視台之外,其餘每區各只有一家歸ITV管轄的地方電視台。前者是經過「皇家憲章」特許成立的,後者是經過每數年修訂一次的「傳播法」特許成立的。ITV應該屢行哪些「公共服務」責任,「傳播法」都有規定。

  第二,眾所周知,BBC的營運經費來自國家特許的電視機執照費,可以播送與公務有關的廣告、節目促銷廣告、社區服務廣告。ITV幾個廣電網的營運費用,也經國家特許,但來自商業廣告(commercial)播送所得,沒有其他廣告費的競爭者,也不許設立其他電視台來瓜分無線廣電的廣告經費。

  國人的誤解,就出在commercial這個字上。這個字既可譯成「廣告」,也可譯成「商業」。前面說過,英國廣電是「公共」,因為英國人視電波頻譜為社會的共同財產,不允許使用稀有的無線電波頻譜來為私人牟利。所以,ITV的營運執照,一度被社會比喻為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鈔票印刷執照」。但實際所得的鉅額廣告利潤,政府並不是依照公司法一般營業稅徵收,而是抽取了鉅額特許費,只留下大約百分之二的利潤給予ITV的投資股東。在美國、台灣的商業電視台,電視台有本事賺多少錢,是電視台的能耐,所得利潤當然落入私人口袋。ITV的盈餘,則部份要收歸國庫的。

  電視界前輩張繼高先生說過,英國的commercial television應譯成「播廣告的電視」,而不是「商業電視」。ITV依傳播法所應負起的公共服務責任,與BBC完全一樣。雖然ITV的經費來源是廣告,但它是公共電視,不是商業電視。其他國家的公共電視,全部或部份經費來自廣告的,所在多有,不能因為播了商業廣告就說它是商業電視。美國、台灣的電視主流,才是以營利為主要目的的「商業電視」。明白地說,在學理上,公共電視乃是相對於商業電視、公營(政府)電視、黨營電視的一種電視哲學。一九二七年英國成立公共廣播電台,就是針對美國以牟利為目的商業廣播而反其道設計的。所以,在公共廣電體制之下,廣播電台和電視台不可能是商業性的,commercial 一字,應是「播廣告」而非「商業」。

  不信,請看看ITV1(獨立電視網第一台)網站上的官方說法:ITV1, the UK’s biggest commercial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er, is subject to a series of public service obligations and regulation (獨立電視網第一台,是英國最大的播廣告公共服務電視台,必須遵守一系列公共服務的相關責任和規定)。

  新增的「播廣告無線電視網」,有第四頻道、第五頻道,規模比較小。

  獨立電視自稱是「公共服務」電視,依法必須履行一定的公共服務責任,不以營利為目的,在上面這段文字已經說得很清楚了。「追求共好」一書,介紹了世界各國公共電視,就是沒有介紹在電視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ITV。不論是獨漏獨立電視ITV,或者把ITV視為商業電視,都是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