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媒體特性來服務觀眾,是媒體的公共價值所在,也是許多媒體工作者與學者的共識。於是當所謂數位化時代來臨,許多人就說數位超流不可擋,並進一步開始想像各種可能。例如電視連續劇演到一半可以分三種或三百種劇情選擇,但為了消磨時間而看戲的人願意像學術研究者一樣這樣做嗎?又有人說,運動節目可以設一大堆選項,足球賽看到一半可以點選看選手的背景資料。但戰況吸引人的時候,誰有心思拿著選台器東點西點呢?尤其是一群人一起欣賞,不被罵翻才怪。但什麼樣的數位發展才是契合需要又發揮媒體特性呢?來看芬蘭的例子。

  芬蘭使用體能偵測感應器的滑雪比賽節目,左下方的彩色量表就是同步即時呈現每位選手當下體能狀態的資料。越低代表還有力量,越高代表耗能更多。

  經營健康促進測量的公司將偵測儀器放在選手身上,同步即時傳輸選手身心狀態的數據資料,並呈現於電視轉播螢幕的一角,讓觀眾在觀看比賽的同時,能掌握每位選手的即時身心狀況。還以顏色量表呈現,這樣看色彩指標就知道選手的情形。比方說,滑雪跑第一名的,體能已消耗的很嚴重還在撐領先,而緊追在後的則體能消耗還好很多,大家一起看到領先者的意志要贏,還是緊追者如何善用所存的體能反敗為勝呢?

  對熱愛這一種運動項目的觀眾來說,這種資訊是有意義的資訊,也超越純靠播報者的報導而有更廣的資訊來源。而且,這是同步即時資訊,就像電視用來LIVE轉播一樣,增加刺激性,發揮電視媒體特性。甚至在家裡的連網者也可以不時的看到競賽排名和生理現況排名的不斷改變。測量者甚至已經可以根據心跳的變異而測得每位參與者的壓力變化,壓力最大的時間點往往不一定是比賽最緊張的時候,而是休息時和女朋友吵架的時候。

  繫於選手的一種偵測器,根據心跳變異對照參考軟體,能記錄壓力狀態。這類器材越來越多選用於運動選手訓練,比賽轉播數據字幕,也研發應用於老人照顧。

  數位傳輸科技結合運動轉播為運動轉播帶來新境界。不過並不是所有的轉播都適用於這類貼身的偵測器材。倒不是因為同一場比賽很多選手意見不一,因為大家都配戴也很公平,又能增加可看度而且還可以作為自己事後檢討之用。何樂不為?而是有些運動項目的比賽方式不一定適用。比如足球、籃球這種群體對決而教練在一旁可以隨時叫停調度戰術的比賽,要是都有即時轉播每位選手狀況,那正好是敵軍情報收集的來源,還怎麼玩得下去呢。因此,馬拉松、長途滑雪等個人長程競速項目率先引用了這種新的報導轉播方式。這也是觀眾熱愛運動追求又科學化的面對生活的結果。

  台灣的運動轉播早年靠名嘴,後來靠更多的鏡頭和導播,然後隨職業運動萎縮而難有很好的發展。除了從運動項目本身的熱門與否,和一直抱怨出不了像先進國家這樣多的攝影機數目以外,是否也可以從結合運動科學和數位科技的角度,思考如何讓觀眾有更新而更符合專業期待的收視體驗著手,也許不能一夕翻轉收視率,但至少從教育學習公共服務的角度,可以發揮更多電視媒體的公共價值。讓觀眾除了受制於轉播者之外,也有更多的自主性來收看節目,或許以後可以由此發展不同層次的「數位電視時代媒介接近使用權的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