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公共電視最近在晚間六點半推出一個新的健康促進特別節目,鼓勵大眾就飲食等各種健康促進觀念深入討論。節目一方面邀請幾位哥本哈根市民參與包括減重等多個項目的計畫,由專家帶領諮詢,在為期六星期到兩個月不等的時間,一同相互激勵改善生活作息,然後讓觀眾看到活動的結果。另一方面,針對推動健康城市的幾項指標,提供正確的生活方式後,分別訪問城市不同行業角色的人,問大家在自己的崗位上,可以根據這些知識如何一起改善生活品質。例如問超市業者,對垃圾糖類食物的銷售有何可能改變,還有讓麵包師傅講以後如何在製作過程調整原料配比,賣得好吃又健康。
(丹麥社區健康中心的一景。通常這種活動中心會預備午餐,有好吃的,但健康促進教師會藉此機會與大家一起討論,怎樣維持好吃可是減少不利健康的食材配比和烹飪方式。)
據哥本哈根市政府健康促進諮詢顧問法蘭克對筆者說,這個節目後來很成功。因為有些人從這個節目覺察到外食的嚴重風險,同時又從節目學到如何自己調理更健康的食物,在知道風險又有出路的情況下,大家改變了原來的生活方式。當然,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時間,但無疑電視具體扮演了古老的傳播理論所說的,媒體可以發揮守望決策和教育的功能。
觀察這種節目播出,似乎有好幾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層面。首先,公共媒體應重視與民眾生活品質相關的議題,計畫性的製作節目,以符合公共媒體角色和大眾的期待。健康促進是其中一例。第二,健康促進節目以往採取恐嚇訴求或者集中討論病情和重視飲食解決,其實非常偏頗。這個節目給予健康促進的全貌,不以恐嚇訴求,從追求生活品質著手,有積極預防的色彩。第三,鼓勵民眾參加節目,比起大官受訪方式更讓觀眾覺得與自身較為親近,並因結果未知而過程有挑戰,創造收視吸引力。第四,由不同行業各自發言,顯示健康促進每個人都有責任,也可以為別人有貢獻,而且是有知識根據的。第五,類似真人實境的製作方式,可以用來偷窺一群人的生活或者適者生存的競賽遊戲,但也可以用來做這樣有意義的節目。
推動公民教育 公共媒體責無旁貸
從上述節目特性可見,其實設計電視節目帶有公民社會的色彩並不困難;而健康促進節目的發言權,也未必且不應該只是穿白袍的醫生專家;而節目帶有教育功能也不一定是說教嚴肅的,可以鼓勵不同領域的人參與,鼓勵大家一同反思,這不就是一種最好的成人教育知識下放嗎?它不必強調包裝節目發揮媒體是公共平台功能,而事實上它已經默默的是了。因為製作單位有這樣的素養,在設計時反映這樣的風格。而且私營電視台很難逃脫藥商與食品商的控制,把所有節目時間都用來講真話,這也是這類節目特別需要公共媒體的原因。
(典型的丹麥食物,油炸、起司、肉類加麵包生菜。仔細觀察,脂肪可觀,怎樣有口感又健康,甚至每吃了這些食物還要做哪些運動,做多少,都值得思考。)
台灣民眾壽命增加,但不代表活得久又活得有品質。若是能新鮮有趣的從電視獲得完整的健康促進知識,而不是為了衝收視裝模作樣的誤導(曾有個節目介紹漢堡,來賓穿得很露,邊吃邊說,吃這種漢堡可以每天不必運動都很健康),則電視還可以更充分運用它的媒體特性,對民眾的健康促進有許多貢獻。
過去我們從台灣看北歐生活品質,常由財富與重稅解讀,似乎很少注意到它們的電視媒體製作節目也有許多貢獻。固然媒體取向來自觀眾品味,但是當多數觀眾無奈的接受台灣媒體現況時,是否電視媒體從業人員和政府主管機關(如NCC和國健局)也可以更主動一點,走在一般民眾前面,讓高齡少子化的台灣,大家及早調整認知,對不利健康的習慣和環境變數有更敏感的認知,並了解自己的責任和可以為別人有些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