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素養教學法:媒體教育18原則
文/本刊編輯

 前言:

  媒體素養教育(Media Literacy Education)又稱「媒體教育」(Media Education),是一種公民教育或社會教育。至於以訓練媒體專業工作人員的教育,例如訓練記者與編輯,一般稱為傳播(學)教育 (Communication Education)、新聞(學)教育(Journalism education)、廣告(學)教育(Advertising Education)。

  公民教育與專業教育, 內涵、範圍、理念、方法均有不同。本文以簡潔方式說明媒體素養公民教育的重要原則。

1. 媒體教育攸關多數人的賦權和強化社會的民主結構事宜,可謂事關重大。

2. 媒體教育一以貫之的中心概念,是再現(representation)。 媒體有中介作用,不反應現實,而是呈現現實。媒體是表徵/符號系統,一切分析由此開始。沒有這項原則,媒體教育就不可能。

3. 媒體教育是終身過程,所以學生的動機強烈必須是教育的主要目標。

4. 媒體教育的目標,不僅要培養批判性智能(critical intelligence),更要培養批判性自主(critical autonomy)。

5. 媒體教育需是鑽研探索,不是要加諸特定的文化價值。

6. 媒體教育是主題性的,適合機會教育,用來展現學習者的生活狀況,故教學時宜把「此時此地」放置在較寬廣的歷史和意識型態問題的脈絡之中。

7. 媒體教育的關鍵觀念,是教給學分析工具,不在提供學生另類內容。

8. 媒體教育裡,分析媒體內容是手段;目的是要發展可轉移的分析工具而不是另類內容。

9. 媒體素養的成效,只需用兩項標準來衡量:
   ☉ 學生應用批判性思考於新情況的能力,
   ☉ 學生展現的承諾和動機的高低。

10. 理想上,媒體教育的評量意味著養成(formative)評量和總結 (summative) 評量,均由學生自行操刀。

11. 媒體教育試圖改變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提供給雙方反省和對話的東西。

12. 媒體教育的鑽研探索,是透過對話而非討論。

13. 媒體教育本質上是積極參與的,要養成更開放的民主素質,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起更大的責任、參與教學計畫擬定、對學習採取長期的觀點。簡言之,媒體教育既是一種新的工作方式,也在引進一種新的主題領域。

14. 媒體教育涉及互助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以小組為重,假設個人的學習增益不是經由競爭,而是因為能夠接觸到整個團體的洞見和資源所致。

15. 媒體教育包含實務批評和批判性練習兩者,強調文化批評的重要性高於文化生產。

16. 媒體教育是一個整體的過程,理想上應促成與家長、媒體專業者、教師同僚的多方關係。

17. 媒體教育必須與日俱進,隨著變動不羈的現實而發展。

18. 媒體教育有一個獨特的認識論基礎。現有知識不止是由教師傳授,由學生「發現」而已;它是開始,不是結尾。媒體教育是批判性探索和對話的對象,學生和教師共同出入其中,積極創造新知識。( Len Masterman,資料來源: 譯自http:// www. media-awarenesss.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