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鑼打鼓」教案大綱
一、 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興隆國小沈啟聰老師
二、 教學時數:80分鐘
三、 結合領域:藝術與人文
四、 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藝文四下第三單元「奇妙的聯想」,第三課「聽一聽!像什麼聲音」
翰林版國小藝文四下第三單元「班級調色盤」,第四課「班級交響樂」
南一版國小藝文三下第一單元「新鮮事新體驗」,第三課「小沙鈴沙沙沙」
五、 對應能力指標:
1-2-1探索各種媒體、技法與形式,了解不同創作要素的效果與差異,以方便進行藝術創作活動。
1-2-2嘗試以視覺、聽覺及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豐富的想像與創作力。
1-2-4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創作要素,從事展演活動,呈現個人感受與想法。
1-2-5嘗試與同學分工、規劃、合作,從事藝術創作活動。
2-2-7相互欣賞同儕間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作品,並能描述個人感受及對他人創作的見解。
六、 主題:從街頭到音樂廳 一路「敲鑼打鼓」
七、 新聞來源及本文:
中國時報 A14/文化新聞 【林采韻/香港報導】 2008/07/27
「敲鑼打鼓」打擊樂團(Scrap Arts Music)十年前在溫哥華街頭成立,他們以自製的「垃圾回收」當作樂器演奏,吸引路人目光。當初的街頭藝人,如今已蛻變成專業的表演團體,前進全球各大音樂廳演出,廿六日樂團在香港展開亞洲巡迴,下個月抵台開奏。
家中媽媽炒菜的鍋子、兒童遊樂場使用的爬竿,昨日在香港葵青劇院的舞台上,這些和音樂毫不相關的東西全被拿來敲打,看得兒童觀眾目瞪口呆,打擊樂團創辦人戈查(Gregory Kozak)指出,他們做的音樂在學校學不到,必需靠自己玩出來。
水管、汽油桶當樂器 打出名堂
一九九八年戈查創立「敲鑼打鼓」,就是帶著反叛學校的心理,本來在大學主修數學的他,無法抗拒音樂的誘惑,選擇離開學校,展開流浪之旅,他自行學習非洲鼓樂、印度甘美朗音樂,但之後他恍然發現,手下打的音樂都是別人的,「我開始想要創作自己的音樂,甚至想發明自己的樂器。」
走上發明之路的戈查,選擇從破銅爛鐵下手,「理由很簡單,垃圾是不需付費的材料,很省錢。」他捲起袖子,當起拾荒客,走遍溫哥華大小工地、垃圾廢棄場,同時在社區大學學習焊接技術,他此生發明的第一項樂器,就是由廢棄不鏽鋼和彈藥筒所組成的敲擊裝置。
十年來他發明的「樂器」超過百件,他說要東西發出聲音其實不難,實驗精神很重要,會唱歌的洗碗機水管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有一天我把它拿來甩,居然出現聲音,而且隨著甩勁大小快慢,出現高低音之別。」拾荒中他最得意的發現是一只汽油桶,「我到加油站加油,看到一只生鏽發黑的汽油桶,桶上寫著一九五二年製造,他的大小,自然形成的色澤,就是一個可以拿來打的古董鼓。」
八十五分鐘邊打邊跳 一氣呵成
在舞台上,「敲鑼打鼓」除了打怪東西,表演的方式也很特別,他們大部份的時候一邊打還一邊跳,就算揮汗如雨、氣喘噓噓,臉上永遠掛著招牌笑容,他們自許是一個以音樂、金屬、肌肉與迷你裙組成的五人打擊樂團。因為團裡的男生,習以穿著黑色緊色背心露出強壯肌肉,女生得穿迷你裙皮靴擺酷,手中拿的鼓棒是會發光的螢光棒,在音樂之外,他們也很注重舞台效果。
打擊樂團整場演出八十五分鐘,一氣呵成沒有中場休息,不僅發揮實力也展現體力,戈查笑說,他的團員除了要會打,每天還得在跑步機上鍛練廿分鐘才能上場。「敲鑼打鼓」八月七日至十日將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四場。
八、 教學重點建議:
1.課前準備:請同學分組從家裡帶來不同材質可以發出各種聲響的東西,以及運用資訊檢索能力搜尋媒體上有關該樂團的相關報導。
2.指導學生閱讀報導內容,並分享該篇報導的重點(教師可以中時的報導適時補充該團垃圾回收、實驗精神、發揮創意等特色)。
3.以資訊設備播放該樂團演奏片段讓學生欣賞,並試著引導學生依據文章報導發現該團所用的樂器可能是何種物品回收再製的並觀察既使演奏同一種樂器時敲擊不同部位也會發處不同音色產生不同效果(http://tw.youtube.com/watch?v=NYdCFr2wYJg&feature=related)。
4.先請學生嘗試敲奏所準備可充作自製樂器的物品,找到最佳音色與不同音色,接者請他們輪流展示並發出聲響。
5.教師指導學生每一組依照自備的物品特性,創作四四拍2到4小節節奏(教師可依學生程度指定運用之音符)。
6.讓每一組學生輪流發表所創作的節奏,並請其他組同學分享改受並給予建議。
7.和學生一起將所有創作之片段節奏,運用輪奏、重奏與合奏等技巧組合成一個樂曲。
8.重複練習修正後,舉行小小發表會,分享心得。並利用錄音或錄影設備將學生的演奏錄製下來發表於班網或影音網站。
9.教師可依學生參與度、創作節奏的正確及心得發表進行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