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亂抱」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台北縣新店市北新國小 張嘉倫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結合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牛頓版六上 第三單元 颱風與地震

康軒版六上 第一單元 活動三 颱風

南一版六上 第一單元 活動三 颱風

 

五、對應能力指標:

 

1-3-4-1能由一些不同來源的資料,整理出一個整體性的看法

     6-3-1-1對他人的資訊或報告提出合理的求證與質疑

4-3-3  能利用資訊科技媒體等搜尋需要的資料

 

六、教學目標:

1. 瞭解媒體在颱風新聞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 知曉新聞的陳述方式應具客觀性及正確性

3.學習判斷與選擇較為客觀性的災情新聞

 

七、主題:氣象局忍氣吞聲 颱風一起亂報 氣象法形同具文

 

八、新聞來源及本文:

報導日期:2008/07/28 10:35

媒體名稱:中廣新聞網

記者姓名:彭群弼報導 

中度颱風鳳凰來勢洶洶,各方都用放大鏡檢視氣象局的預報內容,在上個颱風:卡玫基遭到各界批評之後,氣象局格外謹慎。不過,各電子媒體這回再度動用國外的預報內容,大談颱風路徑變化甚至登陸的時間及地點,頻頻比較台灣與國外預報的差異,創下自氣象法修法以來,「最失控」的一次颱風報導。雖然媒體失控嚴重,不過,氣象局則是態度低調,頗有「自己的鬍子,還沒刮乾淨,不便刮別人鬍子」的意味。

鳳凰颱風緊接著在卡玫基颱風之後來襲,上一個颱風遭到檢討,氣象局顯得格外謹慎。也正因為如此,媒體又開始大量引述國外氣象預測機構的預報路徑,甚至在週日大談登陸地點預測差異的比較。氣象局卻從頭到尾,「忍氣吞聲」,創下氣象局推動氣象法修法之後,最失控的一次颱風報導。

 時間回溯到民國九十二年二月,立法院三讀修正通過氣象法,賦予民間參與氣象預報的權利,但是,針對災害性天氣預報,包括颱風,地震,豪雨或其他可能引發災害的預報,律定中央氣象局是唯一的發佈機關,修法的緣起是前一年,一口氣出現了包括納莉在內的10個颱風來襲,災情失控,報導內容也失控!某位資深的電視氣象主播的一句話,讓台北市一夕之間成為沙包城!隔年氣象法修正,開放一般預報,但是嚴格限定災害性天氣,必須由中央統一口徑,避免防災資訊混亂,違反者,如果經過要求改正卻不改善者,可處新台幣一百萬的罰鍰。

 雖然歷經初期的不滿,但近幾年各媒體都遵守相關規範,一直到今年,卡玫基預報失準之後,氣象局在鳳凰颱風時,面對各媒體持續引用其他國家預報路徑,甚至大膽預報登陸地點,還在Call-in節目比較各國預報登陸點的差異,明顯違反氣象法的規定,卻不見氣象局採取任何行動,放任媒體使用各種不同的資訊,面對質疑,氣象局也都態度低調,一反過去。

或許只能用「自己的鬍子沒刮乾淨,所以不敢刮別人鬍子」,來形容氣象局這一次的態度,問題是:如果民眾又再度飽受不同資訊的混淆,一旦防災出現過度或動員不足,氣象局一樣難逃被點名批評的困境。

九、教學重點建議:

一、課前準備

1.  教師準備:收集2-5張颱風災情的圖片(盡量放大可供展示)。

2.學生準備:分組收集不同媒體報導颱風災情最為嚴重的新聞(包含文字或圖片)(註:電子媒體可找電子新聞或書寫播報內容) 

二、課程實施

【一:引導活動】-20’

1.發下此篇新聞內容與學生分享,讓學生說明此篇新聞的重點。

2.與學童探討媒體在播報颱風訊息上所扮演的角色,試想若沒有媒體播報即時的資訊,民眾要如何得知相關訊息。

3.討論氣象法中規定中央氣象局是唯一發佈資訊機關的理由何在?有沒有這樣的需要性?

4.討論為何「電視氣象主播的一句話,讓台北市一夕之間成為沙包城」?學生是否有相關的颱風經驗?

【二:發展課程】-40’

1.讓學生將所收集的颱風新聞報導,張貼在珍珠板上做展示,並輪流觀看,以挑選其中認為災情描述最為誇張的新聞,並說明理由。

2.師生共同討論什麼樣的文字或圖象報導是過於誇張的表現(以引導出新聞報導應秉持著事實的陳述,而不應有過多的情緒字眼)。

3. 討論過於誇張或不正確的災情新聞將導致何種弊端?

4.讓學生再一次重新審視展示版上的新聞,以挑選自己認為較客觀而喜愛其陳述方式的新聞一則,並票選出最受全班喜愛的颱風新聞。

【三:綜合活動我是現場小記者】-20

1.教師拿出2-5張的颱風災情圖片張貼在黑板上,讓學生從中挑選一張,準備約一分鐘的現場記者播報稿,以描述圖片中發生的災情。

讓學生上台演示,學習如何使用較客觀的文字以描述現場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