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路成癮行為成因及輔導策略」研討會           

  網路科技一日千里並成為大眾的經濟活動、人際溝通互動以及休閒娛樂等功能的重要平台。網路雖為人類帶來便利的生活與豐富資訊,但近年也逐漸出現負面影響。交大諮商中心曾統計許多遭到校方二一的學生中,有不少的個案為「網路成癮」。網路成癮的問題不僅影響了學生各方面的學習與發展,同時也挑戰了父母與師長的教養態度,網路成癮的問題造成許多親子與師生的衝突及無力感,這些問題也提升治療關係建立與治療過程的開展上的困難度。如何突破現有瓶頸,是許多家長、師長與輔導實務工作者所關心的焦點。

  在一場交通大學諮商中心邀集傳播學者、精神科醫師與諮商輔導實務工作者進行的三方座談會中,深度剖析了校園網路成癮的可能原因,並提出有效的輔導策略,探掘線上遊戲成癮者的身心狀態與心靈世界;再從精神醫學角度,說明如何處理成癮個案,並提出網路成癮之預防與治療的策略。

  首先彰師大輔導諮商系王智弘教授認為,校園應建立起「五級預防模式」,其中包括:1、促進師生提升網路心理健康素養。2、初級營造安全與健康的網路學習環境預防成癮發生。3、建立量化的預警制度及早發現潛在成癮的學生。4、針對已成癮之學生提供「次級預防」系統提供即時的協助避免問題惡化。5最後須建立避免網路成癮問題在校園中持續蔓延的「三級預防」措施。

  交大傳科系助理教授張玉佩長期觀察線上遊戲玩家,並帶與會者認識網路遊戲世界,如何為玩家建構集體的詮釋社群,並且玩家是如何在遊戲的過程中得到人際關係的滿足,與實體社會中所得不到的滿足感。張玉珮同時以流行文化角度,剖析線上遊戲並非一味是負面功能,玩家是可自遊戲過程中,累積不同跨性別與角色扮演經驗,並有助於青少年宣洩負面情緒的功能。

  最後精神科醫師柯志鴻,以生理醫學角度剖析網路成癮的大腦、心理運作機制,並且舉出實際的臨床輔導案例,以探知網路遊戲成癮者的心靈世界,並舉出如何與成癮者斡旋突破其心防,使成癮現象得到紓解的臨床實例。柯志鴻指出,線上遊戲成癮者,有絕大部分的原因,是來自於實體社會的挫敗壓力以及師長的歧視,並催化了青少年的成癮現象。(記者 蕭裕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