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玫基預報凸搥 氣象局與媒體挨轟

今年七月第一個襲擊台灣的中度颱風卡玫基,造成中南部大淹水,路基崩塌,山崩土石流更奪走了13條人命,一個中度颱風釀成重大災情,使得氣象局再度成為眾矢之的。

根據媒體報導,卡玫基颱風造成中南部雨勢逼近一千毫米,跟氣象局預測的雨量差了三四倍,是自從實施雨量預報七年來,誤差失準最離譜的一次。學者一致認為這次颱風帶來的雨量非常罕見,與過去相似路徑的颱風雨量相差甚多,台大大氣系教授吳俊傑則表示這次雨量超乎預期,強調台灣氣象預報有其科技上與學術上得限制,對於颱風伴隨的雨量預估確實難以做到準確,政府應投入更多人力經費研究以突破氣象預報系統的侷限。

氣象預報中心主任吳得榮指出以往西南氣流帶來的大雨都是颱風過後發生,這次是伴隨颱風同時降雨,的確很少見,且他強調台灣四面環海,缺乏海面觀測資料,衛星觀測資料與實際天氣狀況有落差,科技上有太多限制,預報結果難以完美。而全球暖化造成氣候變遷,也會增加氣象預報上的困難,驟雨發生的頻率增多,且颱風行徑會更加難以預測。

從媒體的角度觀察,經過卡玫基事件後,僅跟著鳳凰颱風襲台,媒體與氣象局挑燈夜戰,氣象局也縮短氣象發佈時間間隔,上緊發條避免重蹈卡玫基覆轍,但是媒體在卡玫基事件後,對氣象局預報準確度的質疑反應在紛紛引用日本氣象聽資料上,且劉揆口誤事件也引起媒體、交通部和新聞局三方之間的尷尬處境。各家電視台引用資料不同,甚至誇大其詞,以『日氣象廳:恐成強颱』標題來刺激收視率,其他電子媒體也都搶先在氣象局報告之前針對各種消息來源各說各話,包括引用CNN氣象資料、訪問氣象專家等等,使得氣象局除了監測颱風路徑外,還得連忙通知媒體更正錯誤報導。

在這次卡玫基以及鳳凰颱風所引發的氣象預測失準事件,突顯出氣象報告應更通俗化的思考以及提昇氣象預報能力之外,媒體對於氣象預報的分寸,也應自我檢討,勿為追求收視率,而引起民眾恐慌,更應尊重專業,扮演好監督政府的職責。(文/黃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