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日報讀報教育實驗班成果發表會
桃園縣楓樹國小林碧榆老師報告
孩子作品照片/林碧榆老師提供
進行讀報教育前,首先,尋求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告知學習進度,並且不會影響正式課程,使家長能夠安心;此外,培養讀報是與其他領域相輔相成的觀念,不要使讀報影響其他方面的學習;規劃展覽區塊,讓優秀作品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並讓孩子票選拿報小天使,增加參與感。
每天設計不同題目,利用課前十分鐘請孩子閱讀一篇文章,並加入心得撰寫與文章剪貼活動。此外,利用每週三彈性課程時間,進行主題式討論,如節能抗暖化、反役奴兒童等。週末時,設計學習單配合週末的報紙完成作業,學習單依不同主題,利用不同題目,激發孩子想像力。此外,每月進行整理報紙的活動,設計自己的小書。
讀報的影響,首先,孩子的提問增加,對時事的敏感度也提高。並且不會害怕寫小短文,同時,成語的認識量也有所提升。總體成效而言,讀報有助於提升班級經營, 上課前請孩子念文章,得以讓全班安靜地進入正課;孩子一方面也建立了閱讀習慣,班級在圖書館借閱率有顯著成長。同時,也影響孩子的唸書方式,學業成績上也慢慢的進步。最特別的例子,透過讀報,瞭解世界上有著生活條件不足的同年紀孩子,班級便集合各自家中多出來的文具用品,由教師將孩子的愛心送偏遠地區,也因此藉著讀報,實踐了關懷。
推行讀報教育遇到了一些瓶頸,需要克服。首先,特殊生的輔助,也許學校能夠提供支援,助教師一臂之力;其次,家長的媒介素養與成長研習,家長是否能夠認同媒體素養教育,而讀報如果也能家長的支持與配合,更能與學校教育相輔相成;此外,讀報學生日後更換教育年段,若無法持續取得資源,則成效將會打折扣,但也不能勉強所有教師一定要推行;孩子作品發表管道少,目前以國語日報為主,但不易接受刊登;教師要兼顧正式課程,以及讀報課程,負荷相當大,或許能與其他讀報實驗班一同分享資源,團隊合作。最後,設計學童讀報獎勵或認證機制,鼓勵孩子學習。
最後,思考如何把書教活?讓孩子體會閱讀的樂趣。成人與孩子是不同個體,想法有相當落差,如何與孩子文化作連結,協助孩子進行閱讀。報紙內容豐富,但如何引導,進而讓孩子主動學習才是應思考之處。通常,會以學習單方式來檢視孩子是否有閱讀,但也怕作業扼殺了原有的讀書樂趣,其實,可以多元、活潑的方式,讓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尋求閱讀的喜悅,相信自然會愛上閱讀。(特約記者/顧佳欣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