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傳媒教育協會副主席李月蓮博士/張春炎採訪摘錄

  香港的傳媒教育萌芽於八○年代,在九○年代末回歸中國後開始發展,許多在地的傳媒研究者開始引入國外傳媒教育思潮,加上非營利組織、宗教與教育團體意識到香港傳媒環境劣質化,較著名的團體,如突破青年機構、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明光社及香港傳媒教育協會開始投入傳媒素養教育,使得香港傳媒教育開始快速興起。
根據一項李月蓮副教授發表於《新聞學研究》的研究論文顯示,截至2001年香港從事傳媒教育的相關機構已經達到70家以上,興盛情況由此可見。

  而香港在長期高度殖民化以及商業化的特殊背景之中,面對97之後高度商業化的新聞、媒體運作,尤其是狗仔隊、小報以及過度腥羶色的媒體環境,使得香港的傳媒教育呈現出特殊的發展,一方面能夠以組織協作還有具創意的合作教學,一方面也面臨一些困境,值得台灣傳媒教育借鏡與觀察。

  本報特別訪問香港傳媒教育協會副主席李月蓮博士,該協會成立後是香港唯一一個,以媒體素養教育作為設立宗旨的非營利團體,在香港扮演著媒體素養教育研究、整合與推廣的核心角色。
問:想請教李老師,目前香港傳媒教育協會在香港媒體教育上,有哪些成果?每年會進行什麼樣的活動?

平行網絡模式精省資源

  李:我們協會在2000年才創立,傳媒教育比台灣要晚,主要是97回歸之後,像蘋果日報的一大堆問題,我們覺得傳媒的環境是很差,所以很多人關心傳媒的人,將傳媒教育當作組織的推動工作之一。我是在90年代末回香港,那時候剛好有一個老師申請了香港的優質教育基金,這是政府給予我們傳媒教育資助的一個基金,那個老師聯繫九個中學一起推動傳媒教育,我們還出版了第一批的香港傳媒教育教科書,透過那次的參與給了我很大的信心。
所以我們就組織了這個協會,最初我們教育會員,後來就專注於搞活動和聯繫香港各個傳媒教育機構,好像其他組織要執行一個傳媒教育的活動時,我們可以去作個workshop。我們要搞活動時,就跟他們合作。

  舉例來說,過去我們與香港教育城(香港最大的教育平台)合作,舉辦學生傳媒素養工作坊。過去也跟香港電台合作,協助傳媒教育節目的製作,由我們的幹事提供一些傳媒教育教案內容的建議,也製作了一些光盤(碟)和小冊子、舉辦傳媒教育教案比賽,由參賽的老師提出傳媒教育的教案,由我們評審。然後我們有一個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出版社,他們也有興趣,三方合起來,把老師的教案選出好的集結出版。

  問:貴協會在香港傳媒教育上,近期有什麼短程目標?

  李:我們協會沒有職員,每一位幹事本身都有自己的工作,不過有共識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能夠存在,避免這幫人burn out。我們搞傳媒素養的,要有熱忱不難,但是熱情過後如何維持很重要。從教育面來說,我們都是以播種的心態在進行傳媒教育的。

  香港傳媒教育的發展,是以建立網絡(network)為主,跟台灣政大媒體素養中心的情況不同。在香港,是以各單元的方式搞傳媒素養教育,我跟其他單位是平等關係。這樣能夠以網絡形式合作,使香港傳媒教育呈現出多元性,不用佔用許多資源。

  問:近年來,香港傳媒教育推展的情況如何?

政治議題付之闕如 公共領域待發展

  李:我們舉辦很多工作坊。每次上課前都先進行前測,上完課後再作一次測試,可以發現學生們會產生一定的傳媒批判思考。整體來說,香港傳媒教育可以區分幾個層次:第一個是知道它。我們的學生現在幾乎都認識和關心傳媒教育。第二是有批判思考能力。我們學生知道如何分析傳媒,但還不能舉一反三,仍是淺層批判思考。

  我的研究發現,因為在香港的傳媒教育是多元發展的,沒有一個有系統的教育規劃帶到學校裡頭,使得香港傳媒教育較淺薄。第三是監察能力,大家能夠有批判能力然後還要能站出來,然而,發表意見這個部分,目前很不成功。第四個是創作。香港很多中學小學都有校園電台,小學生就已經在拍東西了(小記者培養)。好像最近香港電台有一個競賽活動,我幫忙當評審,競賽方式是舉辦一個模擬記者招待會,請參加活動的小記者來拍東西、採訪。

  最後我發現香港傳媒有一個問題,就是在議題都是非政治化的。我們都是談廣告啊、電視啊,講來講去不是暴力問題就是創意欣賞啊這些,政治議題幾乎沒有。我們在殖民地政府底下,不鼓勵批判思考,以前在學校裡頭不談政治問題,我們老師是填鴨教育出來的,是殖民教育底下的產物,所以我們的老師是沒有政治意識(political sense),在談傳媒教育上,也就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所以在這方面沒有很大的發展。

  如果有更多市民具有傳媒素養,才能有一個好的媒體制度,有一個好的傳媒制度,才能有一個好的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沒有好的公共領域,怎麼能夠達到好的民主發展?這是我自己的理想,我覺得因為傳媒素養沒有政治這一塊,在發展公共領域的時候,就是一個很大的缺失。

推行媒體素養是一場長征

  我挺喜歡一個學者Williams,他在一本書叫《長征》裡頭說到:「long revolution」,他說在一個社會裡頭,政治要民主化;經濟要越來越發展;在文化要越來越多元化、在傳媒方面要越來越是一個健康的,能夠建構公共空間。這三個面向是互相連結的(interlock),但是這是個long revolution,所以對我來說,我們可能知道revolution的起步,我們慢慢的走,我們搞傳媒教育能夠有一點點貢獻就行了。

  問:當前香港媒體素養教育的主軸是什麼?

  李:我們在香港,在以往那個主軸我覺得還是批判能力,我們希望有critical consumers還有就是critical expression。但是最近我覺得我們應該有一個典範的轉移,我覺得傳媒教育的典範,當我們進入web 2.0時代的時候,整個assumption都要改了,這是我過去兩年最大的反思。

  新科技給了我們翻天覆地的影響,那這個究竟給我們傳媒教育什麼樣的衝擊?我覺得傳媒教育要再發展,它面臨了一個革命性的改變,以前的傳媒是由上而下的,包括web 1.0的網路時代,所以我們的傳媒教育要做的東西是critical receivers,要如何批判它。但是到了web 2.0時代就不同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將東西傳到網路上去,所以每個人不僅是訊息的接收者他還是創作者,有雙重身份。所以傳媒素養教育以前的假設應該要進一步擴展,不能只是像以前想訓練具批判力的閱聽人或者市民。在傳媒教育web 2.0的時代,不只是具批判力的閱聽眾(critical audience),他還要是一個負責任的製作者(responsible producer),像是Youtube很多人惡搞,是傳媒教育的負面。

每個人都該接受傳媒倫理訓練

  問:在實際上的傳媒素養教育上,這樣的傳媒教育典範轉移應該如何落實?

  李:還是用networking,還是要進行協作。未來十年,必須重視研究與發展,用研究來帶動(傳媒素養教育)發展。

  問:傳媒教育協會與政府部門的互動情況?

  李:爭取政府支持非常重要。我們也發現碎片式的傳媒教育不好,所以希望趁機會,在新高中課程改革時候,能夠在通識教育加入傳媒素養教育。趁這個機會,跟教育局游說,讓傳媒素養教育成為通識教育的一個核心單元。後來雖然沒有成功,但傳媒也成為通識教育課程中「議題探究」的六個指定選修課題之一;我們也成功在多個通識教育單元裡,例如「今日香港」、「自我與個人成長」裡,可以放入傳媒素養教育的東西。

註:李月蓮,現為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