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台灣有位里長的大名叫「圀堂」,因為是極罕見之字,故「擠」上了版面,但一般報紙,多未用「今日小辭彙」之類小欄,來指出該字讀音、字義和字源,令閱聽眾得益。
其實大周皇帝武則天,既是歷史上首位掌握真正政治權力女性,因而時時刻刻,處處維護一己既得特殊地位,是可以理解的。職是之故,她改唐時東都為神都,自己取名為瞾,以示雙目懸空,監管天下之意。
據《朝野僉載》一書所記:「天授(年號)中,則天好改新字,又多忌諱。有幽州人上書云:『國字中或,或亂大象。請囗(古圍字)中安武以鎮之。』則天大喜,下制(詔命)即依。月餘,有上封者(密封的奏章)云:『武退在囗中,與囚字無異,不祥之甚!』則天愕然,遽追制改作圀(故此字讀音為國,義同普天之下莫非皇土)。後孝和(唐中宗李治)即位,果幽則天于上陽宮。(應了奏者所言,武退在囗中,與囚字無異,不祥之甚。)」
至明朝末年,日本「哈」唐之風仍盛,不但早把唐手(空手道)搬了過去,連漢字也早有部分直接搬過去使用,圀這個字就是一例。例如,德川家康最小的兒子是德川賴房,原封于水戶。賴房逝世後,傳為于他吶位崇儒的第三子。他的這個第三子,就叫德川光圀(同國)。
所以,真憑實據,圀這個字是出口轉內銷的,只是這早已是個古董字,連日本也只能在歷史書上,或德川家康近代史中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