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次級房貸問題導致美國兩家龍頭房屋貸款銀行,房利美與房地美宣佈倒閉,接著又爆發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的消息,一波波金融大海嘯波及全球,在太平洋對岸的台灣,首當其衝,股市一度跌破六千點,而這次大海嘯的起因,是由次級房貸風暴開始,然而,新聞不斷的報導次貸引發的金融風暴之即,到底次貸是甚麼,帶給台灣甚麼樣的教訓,如何反思台灣的金管政策,才是新聞媒體在事件報導中該有的積極作為。
TVBS新聞台曾經採用一段外電新聞,內容為CNN記者為了將此次金融危機以簡單易懂的報導方式,告訴閱聽眾次貸所引發的連鎖效應,它不僅請大學教授指導,並且當場以簡單的方式陳述,還利用簡單的情境劇,將金融商品交易的流程表現出來,在在凸顯了美國記者,如何將生澀的經濟問題轉化為新聞用語的用心,也反映出台灣的新聞媒體在新聞報導上的自我侷限,在專業深度與廣度上還有值得開發的空間。
台灣的新聞媒體競爭激烈,加上24小時輪播壓力,造成新聞膚淺化,僅追求新聞即時性的結果,犧牲了新聞專業表現該有的深度報導和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精神,新聞具有教育的功能是不容質疑的,況且新聞扮演監督政府的角色,並具有促進社會改革的潛在動能,新聞不僅要告訴我們次貸風暴對台灣有甚麼影響,還應該向閱聽人解釋事件的全貌。
次貸風暴的原因和台灣前幾年發生的卡債風暴有類似的結構,新聞媒體若能利用新聞事件反思台灣的金融現狀,或許能因此揭露許多過去不曾引起注意的事件面向,提供前車之鑑,這才是擔負社會責任的新聞媒體應有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