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年金制度歷經十五年的籌備,終於在今年10月1日正式啟動,不僅揭開了全民保險時代的序幕,更重要的是將帶動社會制度全面年金化,建構更完整的社會福利安全網。

  內政部估計到民國一百一十五年,台灣超過六十五歲老年人口會達到百分之二十,且以目前人口結構來看,子女供養老人比例平均為七年輕人撫養一老年人,到2030年變成三年輕人撫養一老年人,國民年金制度的啟動將可因應未來高齡社會的來臨,讓晚年退休生活更有保障。

  只要未參加勞保、農保、公教保、軍保之25歲至未滿65歲國民均為納保對象,簡單來說,即沒有工作者皆需加入國保,預估全台有470萬人,多數是家庭主婦和學生,或是沒有勞保的企業雇主、五人以下公司未參加勞保的勞工等,每月繳交674元保費,年滿65歲即可按月領回國民年金直到過世。而有工作者即加入勞保,兩者年資可以合併計算。

  國民年金給付項目包括老年年金、身心障礙年金、遺屬年金、喪葬給付,整合現行敬老津貼和原住民敬老津貼,民眾需了解活用各種年金的方式,並擇優領一種年金。

  國民年金的財源有三,除中央主管機關編列預算外,分別由公益彩卷盈餘以及調徵營業稅徵收率1%而來,立委費鴻泰就質疑,年金主要財源之一的公益彩卷盈餘,頂多只能負擔一年半,之後需調漲營業稅支應,每調漲1%,調幅便高達兩成,轉嫁給消費者,民眾生活將更苦,且國民年金的納保對象具有繳費能力不足的隱憂,恐會重蹈全民健保財政黑洞的覆轍。(記者 黃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