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富邦文教基金會主辦委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執行的「2008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結果,於16日發表研究成果。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表示,傳播科技的變遷,影響青少年甚鉅,媒體素養教育的實施是刻不容緩,雖然已經納入98課綱,但是中間的落差還是要各界共同努力。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主持人吳翠珍教授指出,青少年「悠遊」在新媒體世界,如魚得水,反倒不自知所處媒體環境。如今網路普及率達95%,較四年前成長八成,網路(16.1時)與電視(15.36時)、手機(4.94小時,普及率也達74%)是青少年最常使用的媒體,而閱報的時間平均是下降的。並且,網路使用並無城鄉差距。近四至五成的家長對於孩子使用這些新媒體毫無限制。
研究指出,新舊媒體間存在著「互補」關係,網路的多元特性進而帶動了其他媒體的使用(越使用網路的受訪者,使用其他媒體的比例也增加)。吳翠珍教授認為,媒體是形塑世界觀的「文化器物」,除了勾勒認知世界的藍圖,青少年透過新媒體盡情展演,如部落格、網路相簿,用手機即時記錄生活點滴,如近半數上傳過「影音檔」的受訪者,有30%自製或半自製影片,也有五分之一曾用部落格討論「公共議題」。
這裡可以看到兩股力量,青少年更會近用媒體,表達意見;反之,太多的沉溺,讓青少年對於新科技產生焦慮,全國教師會諮詢輔導長楊益風指出,如手機有漏接焦慮、部落格有人氣焦慮,此外,更無法掌握青少年近用的是哪些資訊,家長會產生道德恐慌。
「媒體素養教育」在此背景下更形重要,吳翠珍教授指出,媒體素養教育能夠了解自身與媒體的關係,進而詮釋、評估與運用媒體,甚至跨界傳播。媒體素養教育更應該從生活脈絡切入,了解媒體在青少年生活中的角色。而在校園中,楊益風表示,學校教育因為偏向保守,教材無趣,缺乏效果,學校目前也沒有專門的媒體教育時間,難以徹底實踐。此外,楊益風更指出,網路也存在非法下載、網路謠言問題,這是大家必須一起面對的「社會共業」。
台北市家長協會常務理事常玉慧則指出,「重度」的媒體使用已經造成問題,所以家長協會舉辦了二十六場「親子媒體素養工作坊」【註一】,強調家長必須要了解孩子的媒體使用行為,用溝通代替強制,但是很多家長對於媒體使用是「不知不覺」,孩子複製著家長的生活,更應該由家庭、校園一同營造媒體素養教育的環境。
【註一】:「親子媒體素養工作坊」活動尚餘四場,詳情可見家長學苑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