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捍衛美麗的蘭嶼」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翰林、五上、「台灣的自然環境」單元、「山海之歌」

五、對應能力指標:

社會:
1-3-1了解不同生活環境差異之處,並能尊重及欣賞其間的不同特色。
3-3-1依自己的觀點,對一組事物建立起分類和階層關係。

六、主題:蘭嶼天池達悟禁地 遊客焚香祭拜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2008/09/25、公共電視、章明哲報導

  美麗的蘭嶼天池,水中倒影美不勝收,但是仔細一看,池邊到處看得到燒完的香和冥紙,還有腐爛的祭品,和週邊的湖光山色非常不協調。

  遊客小朋友:我覺得破壞生態,都亂丟然後那些東西都會腐爛。

  不知道是誰會到達悟族人視為惡靈住的地方來朝拜,其實要登上蘭嶼的天池很不簡單,因為這裡是一座原始的雨林區,樹不高但是盤根交錯,路不好走,沿途還要攀爬登山,但是景色相當美麗,雨林生態非常豐富,但是有人來破壞,達悟族人也看不下去。

  達悟族人江多利:早期這邊也很多蝦子,但是我發覺到這邊,我今天一來又有燒香的,又有獻花的,很多的來這邊做祭拜的,我想是不是以後的遊客來這邊不要帶這些東西。
蘭嶼天池是一座火山口,池水是雨水累積而成,這裡有著豐富的沼澤蛙類,和爬蟲類生態,不過有人到這裡祭拜破壞環境,還帶進來大批福壽螺,生態已經受到干擾,達悟族人希望遊客來看生態,但是不要再破壞下去。

八、教學重點建議:

1.上課前:

①先要求學生前往圖書館或上網,分組(一組約五人)尋找並閱讀蘭嶼達悟族人介紹、神話和天池相關資訊(也可再加上數個其他蘭嶼的景點,讓學生認領)。
②可讓組內成員分頭尋找不同資料來源(如報紙、雜誌、書籍),或不同類型的資料(如照片、文字介紹),或各負責一項資訊(如達悟族生活方式,或服飾特色),並在上課前一天,讓學生利用早自習時間整合報告內容,一組大致須包含以下資訊:

a、地理景觀:名稱、地理特色、形成原因、對達悟人是否有何意義等。
b、達悟族介紹:生活方式、服飾、手工藝或文物特色、風俗習慣等

③上課時將找到的資料帶來,於課堂上介紹並展示圖片。
④老師也須自備相關介紹與圖片,於課堂上補充,但主要的資料尋找工作仍由學生負責,可依據資訊的完整度來評分。

2.開始上課:先給各組5分鐘時間在整合報告內容。

3.讓各組派代表上台介紹,每組約5分鐘時間。每位學生找到的資料可能不同,正好可拼湊出較完整的認識。

4.老師補充解釋各景點的特色請學生舉手回答:遊客造訪這些景點時,應注意哪些事情?

5.發下本篇新聞。

6.學生閱讀完新聞後,詢問學生遊客造訪這些景點時犯了什麼錯誤,如何當一個合格的遊客?

7.第一堂課結束,老師統整說明,遊客應與當地人共同維護美麗而獨特的蘭嶼生態環境,且尊重當地人的特有文化。最後,請學生回家注意一般海報表現手法,讓各組學生假設自己是當地居民或鄉公所人員,製作於蘭嶼遊覽的宣導海報(可以各組負責報告的對象為主,如拜訪天池的宣導),內容包括景點或文化介紹、遊客注意事項,下週上課前交。

8.海報的設計,老師可自行至圖書館借書供學生參考,也可商請藝術與人文領域負責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