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信之不渝、不容挑戰的教條。教條源自某種哲學或意識型態,表現於外的,是一種僵化的觀察世界的方式。媒體素養教師也一樣無法倖免。下面是媒體教育的「四不一要」。四個「不」是:

  教條一:把媒體教育當成構築民防工事。這種對於媒體的想法,是認為媒體都是壞東西,我們需要知道它壞到何種程度的種種細節才能保護自己。我們稱呼這種教條「防疫取向」。這是借自公共衛生的觀念,認為媒體內容是社會亂源—-暴力、未婚懷孕、講髒話、藥物濫用—-而媒體教育是治療的藥方。如果教室裏的媒體教育採取這種構築民防工事的態度,我保證學生會轉頭而去,充耳不聞。

  教條二:媒體教育是檢驗意識型態的方法。如果每一則媒介訊息都要動用意識型態來檢驗其合適性,無異在向學生做宣傳,形同另一形式的的新聞檢查。過去,意識型態存在於政治、宗教和哲學領域,現在已經擴散到種族、性別、性取向、階級等話題,甚至進入諸如平等、墮胎、福利、經濟議題。當然,媒體教育假裝意識型態不存在或不影響媒體,也是大大不應該。對於意識型態,唯一可行的立場是協助學生指認媒體裏的意識型態影響及其運作方式,澄清自己的意識型態信念,並尊重異己。

  教條三:媒體教育是九九乘法表,需加以反覆背誦、強記,認為學生記住一大堆規則或術語之後才會剪接影片。這是否定了學生自行探索的學習,讓教師主宰,學生聽命。

  教條四:把課程變成大學三年級的媒體批評課,什麼形式啦、符號啦、類型啦這些分析固然具有學術價值,但中小學不比大學,滿嘴規則,到處術語,屬於大學高階科目的事,中小學老師沒有理由亦步亦趨。

  以上是「四不」,那麼什麼是媒體教育的「一要」呢?

  媒體素養課需要探索式學習,或者同儕學習。教師即使本身對教學主題的知識不足,只要能夠引導學生討論、探索,就是一個好老師。
 
資料來源: Chris Worsnop, Orthodoxy is the Enemy: Four Ways NOT to Teach Media 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