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再現刻板印象—心中的地圖」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研究員賴慧玲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翰林版國小社會六上,第五單元「多元的社會」,第一課「多元的文化」
康軒版國小社會六下,第二單元「從台灣走向世界」,第二課「台灣與世界」
南一版國小社會五上,第四單元,「台灣的城鄉發展」第一課「台灣城鄉發展的特色」
五、對應能力指標:
1-3-1了解不同生活環境差異之處,並能尊重及欣賞其間的不同特色。
3-3-3明瞭不能用過大的尺度去觀察和理解小範圍的問題,反之亦然。
1-3-3了解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有所不同的原因。
六、主題:媒體再現刻板印象—心中的地圖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吳迪 2008-10-23
朋友發給我“上海人心中的中國地圖”,一看我就笑噴了,真是妖魔上海人的傑作!在這種“上海人”的心中,中國34個省、直轄市和行政特區已不復存在,中國地圖被模糊成了十幾個版塊:被稱作“家”的當然是上海,面積明顯比真實的大了太多;“要飯的”大概是指蘇北和安徽;“短途旅行和掃墓”是浙江;小小的溫州被隆重標以“炒房團和造假窩點”;“彪形大漢”是山東;“沙塵暴”是北京;整個東北是“各種暴力犯罪”的發生地;“騙子”集中地是河南,也明顯位置不準確,面積擴大好多;出“小偷”的地方是新疆;“危險奇怪的語言”是兩廣;“新年打折”的聖地是香港;“旅遊地”是海南;“好吃的+PPMM(漂亮美眉)”應該是四川;臺灣當然是“台巴子的故鄉”;其他區域一概是“未知世界異次元空間”,跟外太空一樣。
上海人心中的中國地圖
據說這張“地圖”的母版是“美國人心中的世界地圖”,我沒看到過那張圖,但是我猜想中國一定是“廉價商品的最大供應國”,一定也會有更多的“未知世界異次元空間”。
對上海人歧視外地人的批評一直不絕於耳,身為上海人,我從來沒有興趣參加這種論戰,我認為熱衷於批評上海人的人,其實也一樣是“地域原教旨主義者”,喜歡用某一種標準符號武斷下結論,把複雜的人類簡單化。
我是上海移民的第二代,母親家在抗戰時從山東遷到上海,父親的籍貫就更複雜,他家跟隨國民政府抗戰時輾轉大半個中國,他是在重慶出生的,18歲到上海上大學,住了50年了,除了“上海人”這個標籤還能貼什麼別的呢?我去外地出差時,常被人“誇”——“你真不像上海人啊”,對此我的回答總是“上海人也有很多種款式的”。
我喜歡這張“上海人心中的中國地圖”,是因為它的思路和用詞真的非常上海,非常傳神,你確實可以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公共汽車上聽到類似的辭彙和口氣,製造者大部分是四五十歲穿著睡衣上街的“阿姨娘舅”。但是,偶爾你也可以從外表光鮮的白領嘴裏領略一二。我有一個在恒隆廣場(上海最牛B的寫字樓)上班擔任要職的女朋友,是典型的“地域原教旨主義者”。某天,她氣急敗壞地對我說:“我剛把手下一個很討厭的女孩子炒掉了,仔細查了她的檔案,原來她父母家是在閘北區芷江中路(棚戶集中區),哼,怪不得,一身低級的味道。
她在簡歷上還寫住在五原路(原法租界高級住宅區),原來那是她一個人租的,哈,還想裝高級……我跟HR說了,以後招人,一定要查候選人的父母家是住在哪里的。”
“地域原教旨主義者”的公司某次請了美國的一位高管來給大家做培訓,這位高管是個傳奇人物,同事們爭相上前給他攀談,只有我的這位女朋友不屑一顧,事後對我說:“有什麼了不起,俄亥俄州的美國鄉巴佬,你看他穿的褲子——化纖的,一點檔次都沒有!”
●延伸題材(圖片來源):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世界各國家字卡,如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一國一卡。
2.台灣地圖拼圖卡,一塊拼圖代表一個地區(縣市),教師可依教學目的決定拼圖片數,如台中可以是一塊拼圖,也可以依縣市鄉城鎮細分多塊。(參考拼圖範例)
教學活動:
1、【超級說一說遊戲】:請學生(個人或分組都可)上台,抽取教師事先準備好的國家字卡,台上的學生需以提示的方式讓台下同學猜,注意不能提示字卡中的字。例如:愛吃生魚片→日本
2、回顧遊戲中,有哪些國家很容易猜中,而哪些國家不容易猜?
3、與學生討論為什麼想到哪些事件,就很容易想到哪個國家?印象哪裡來?
4、徵求不同看法,例如有出國過的同學,可以談談自己在出國地的看法,那些國家給予人怎樣的印象。親身的印象與媒體所呈現的印象有何不同之處。
5、讓同學觀看延伸題材中的世界地圖:有趣之餘,可以想想這些刻板印象如何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觀感。
6、再與同學討論上海人心中的中國地圖,是否也影響我們對中國城市的看法。
7、【我們的台灣地圖】:教師發下拼圖片,一人一片或一組一片都可以,請學生回家蒐集資料,關於這些地區的印象,資料來源不限,但需加註說明:例如家長說的、自己覺得、看電視的…..等。
8、回收大家的拼圖片,拼出台灣地圖。張貼於教室內讓同學觀看,透過此活動期望學生認識在不同資訊下所建構出的台灣各地區,以及了解,訊息是被建構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