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日益精進,對於學校教育的方式,也提供了不同方向,而什麼是教育?年輕人喜愛的部落格、youtube、網路相簿,甚至wikipedia等新科技工具,如何運用在教育學習上?這些新教育方法又會產生哪些影響?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日前就邀請到舊金山州立大學教育科技系系主任,也是加州教師訓練中心的Kim Foreman女士,一揭新資訊時代教育的樣貌。
「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生命的一團火焰(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Foreman教授透過葉慈(Yeats)的名言,點出教育的方法與方向。傳統的學習行為論(behaviorism)假設學生一無所知地來到課堂上,等待教師將知識填進他們腦中的黑盒子。Foreman教授以建構學習論觀點(Constructive learning perspectives)出發,強調教育應該是主動的、積極的,由日常經驗發現與積累而來,知識在理解後,就不必強記。
如何創造建構學習論的環境,Foreman教授指出,如真實生活問題解決、以社群作為學習單元、案例討論、邊做邊學(如實習活動),以及批判性思考等,都是創造學習環境的方法。而教師是教練(coach)、是心靈導師(mentor),他們建構活動學習團體、提供多元思考的問題、提供資源,並且提供合作學習的機會,讓學習更活潑有趣。
資訊時代的網際網路發展蓬勃,Foreman教授提出教育中工具科技(instrumental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的6C–內容(content,如ebook)、學習脈絡(context,如遠距教學)與創作(creation,指學習者用新科技創作,如網路影片),達成溝通(communication)、統合(collaboration)以及貢獻(contribution)的目標。
利用Web 2.0的互動特性,Foreman教授建立網路教學日誌,鼓勵學生留言,進行學習反饋。此外,感於每學期與學生面對面時間有限,Foreman教授在課程開始會讓學生每人選擇一個主題,學生必須整學期研究並發展,對自己的研究問題負責,全班共同創作一個wikibook。透過虛擬書的創作,在眾人不斷繕寫、檢視的過程,教導學生如何學習、分享。
使用Web 2.0的訣竅為何?Foremen教授提出六個關鍵:組織(organization)學習計畫,並且相互溝通(communication),統合(collaboration)學習成果,多加生產(production)並出版(publish)創作,放在網路上進行分享(share),並多利用連結(link)作為資源與傳遞方法。如wikibook、voicethread、Foreman教授目前與學生一起進行的learning journal itech830活動。其中,更強調「創作」是學習資源也是學習方法。
Foreman教授強調,這些工具是企圖使教學更好,如遠距教學使更多有工作的人有機會學習,但並不能夠完全取代學校及面對面的親身教育,對於學習還是要自我累積與實踐。在城鄉資訊落差或者教師本身意願問題,Foreman教授則說,這些問題都存在於全世界,重點是如何激發教育者的動機,教育者一但有動機,才有學習的熱情,或者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從個人觀念開始,改變之路才能長遠。
Foreman教授提供的參考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