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帕佛瑞,哈佛大學引領先鋒的網路思想家之一,最近完成了有關在資訊時代浸淫成長的孩童研究。他現在要提供幾個有關網路色情分享、線上隱私權的撇步,以及參議員約翰‧麥肯(John McCain)所缺乏的科技竅門。

  哈佛法律系教授、哈佛伯克門網路與社會中心(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 Society)主席的帕佛瑞,參觀了CNET總部,並討論最近他所謂「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的研究發現。「這些是在行動電話、電腦與網路之前,不會生活的人們。」

  帕佛瑞寫了本有關「生為數位(Born Digital)」研究的書,對於網路對年輕人的影響採取相當樂觀的態度。當帕佛瑞是眾所周知的網路促進者時,對許多人而言,這項結果並不驚訝。但在完成100位年齡在13-22歲年輕人的「深度訪談」後,帕佛瑞觀察到幾個面對網路青年問題的解決辦法。

將年輕版權侵犯者變為內容擁有者

  根據帕佛瑞的研究,孩子竊取音樂,「非常清楚的是,實際上我們所講的每個年輕人,取得音樂的方法如出一轍,從網站下載。大多數由檔案分享網站非法下載。只有非常少數人下載並付錢。」

  帕佛瑞發現音樂工業並不受年輕人歡迎,並且,當他們盜取音樂時,堅信他們要「要反抗大人物(sticking it to the man)」。然而,他們的態度在意識到行為使其他人受傷害時有所轉變。

  「我認為這個問題的長期答案,是鼓勵孩子自己成為創作者。」帕佛瑞說。「你讓孩子說『從別人那取得內容是什麼樣的感覺?』一旦成為提供內容的創作者,會感到被尊重。當他們也是其中一員時,能更有同理心地看待創作者。」

  帕佛瑞指出,美國電影協會(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與美國錄音工業協會(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努力教育年輕人,大部分是「只要說不(just-say-no)」的策略,但成效不彰。此外,帕佛瑞設計了在美術、公民與音樂領域,促進此種同理心的課程。

  在新媒體上,他有幾個對於青少年與年輕人的撇步。他的研究顯示人們已經的知道的事情;他們或許不讀紐約時報或看廣播電視新聞,但是他們仍然對於資訊充滿興趣。

  帕佛瑞指出,青少年分為三種。第一種喜歡點閱頭條與連結;第二種會點閱連結,以及閱讀整篇故事,第三種除了閱讀故事,還會張貼意見,或書寫關於議題的部落格。帕佛瑞認為,媒體公司結合張貼意見與回應的讀者,認為比不張貼者,較容易收費。

父母應該參與其中

  帕佛瑞說,因為數位科技,青少年較從前更易取得色情與暴力。對父母而言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也之所以,在許多方面,父母都應當關心。

  「我告訴父母親們應該要參與其中。」帕佛瑞說。「目前為止,你不熟悉新科技,這是第一步。讓你的學生作指導。他們會很樂意展示你他們朋友的『My space』網頁,或部落格為何物。建立第一個連結,將會開啟無限對話的可能性。太多父母只說『我不懂』,就假裝沒發生或完全不參與。我認為長期來說這是非常有害的。」

你如何不靠電子郵件,來領導一個國家?

  在CNET與觀眾對談中,帕佛瑞被問及有關共和黨總統參選人麥肯的論證。麥肯說他不知道如何上網。帕佛瑞回應道,他並非想要作政治辯論,但是他不以為任何缺乏基本掌握網路與科技的人,可以有效地領到國家–當網路戰爭、防護與安全都本於科技甚深之時。

帕佛瑞稱麥肯網路知識的缺乏,為「可悲的」。(顧佳欣翻譯)

原始文章出處:http://news.cnet.com/8301-1023_3-1004371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