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水族箱 體驗養魚樂趣」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薇閣國小呂滋益老師
二、教學時數:160分鐘
三、結合領域:藝術與人文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1.翰林版國小藝術與人文四上,第二單元「生命真奇妙」。
2.翰林版國小藝術與人文四上,第五課「變化的蹤跡」。
3.自編教材
五、對應能力指標:
1-2-3參與藝術創作活動,能用自己的符號記錄所獲得的知識、技法的特性及心中的感受。
2-2-6欣賞並分辨自然物、人造物的特質與藝術品之美。
3-1-9透過藝術創作,感覺自己與別人、自己與自然及環境間的相互關聯。
六、主題:虛擬水族箱 體驗養魚樂趣(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更新日期:2008/11/12 00:14本則新聞引用華視新聞 2008/11/12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很多人想養魚,現在有虛擬水族箱讓你餵食小丑魚,還會和人互動。甚至只要戴上情緒指環,就能知道家人現在的心情好不好。
白白的身體、靈活的雙手,還有大大的藍色眼睛有表情,會說話的導覽機器人名叫「優彼得」登場囉。導覽工作一把罩,不但講解仔細,還會帶您到定點。雷射人腳辨識,就可以分辨前方擋住的是人還是物品。只要輸入資料,優彼得可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而且還講解千遍都不會厭倦。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想養魚又怕麻煩,那就養缸科技魚,想養甚麼魚就養甚麼魚,想養幾條都沒問題,場景、佈置、燈光、明暗都隨你,放大縮小都沒問題,可別以為魚就這樣傻傻水裡游,科技魚可以跟著你的手指頭一起玩,心情好不好,科技也知道,只要套上這個指環,偵測體溫變化,就可以知道現在的心情怎麼樣。
換個角度看世界,以後的投影,不用投射在平面螢幕上,就連沙灘凹凸不平都可以投影,裝上投影機,用瞰的看世界,可是別有一番風情。這些未來新科技,可都是國人研發的,每個都是台灣之光。(記者曾馨霈 連源濱報導)
八、教學重點建議:
1.老師在課前一週,先將「虛擬水族箱,體驗養魚樂趣」的報導簡述給學生知道,且讓學生在課餘時蒐集相關水族箱資料,以了解水族箱裡的各項實物型態。
2.請各組學生自由發表”水族箱”裡的情境包含的自然物與人造物。
3.老師播放”海底總動員”簡報,並運用簡報中的圖片、實物…等,說明魚類的線條、色彩、造型,另外提醒學生在製作魚類模型時,使用剪刀的安全。
4.應用紙箱的形體作為創作的基底,讓兩人一組並激勵孩子創作的觸角,,將水族箱的情境佈置完成。
5.分別舉出三種水族箱裡會存在的東西,例:魚群、造景、水紋(流動感),以加深孩子的印象。
6.老師依據各組學生的發表,設計「海底總動員」之裝飾設計課程,激發學生對水中生物的樣、貌、形、色的體認。
7.教師提醒學生兩兩一組,共同完成水族箱設計作品。
8.讓學生運用剪貼、重組、彩繪與裝飾出水族箱的圖案與樣貌。
9.最後,請創作者說明創作理念。並再整理畫面的完整性於箱子後方標記出作者姓名,與創作的涵義。
九、教學活動簡述:
1.老師在課前準備”海底總動員”簡報,並運用簡報中的圖片、實物…等,說明並激勵孩子創作的觸角,應用紙箱的形體作為創作的基底,將水族箱的情境佈置完成。
2.請學生發表,曾經觀賞水族箱的感覺與印象。
3.將學生分組,兩人一組,共同製作一個水族箱。(一同討論與設計此件立體作品。(例:背景的色調、魚群的種類)
4.老師說明製作的方式、黏貼的模式和海底生物的線條與色彩,請學生分別做出屬於兩人的水族箱作品。
製作的方式-造型對稱概念、色彩對比概念。
黏貼的模式-運用雙面膠與泡棉膠的使用方式。
5.魚類的造型提示:
○1教師提出魚的外型?(三角、橢圓、多樣的形狀)
○2魚的色彩?(底色與鱗片…等)魚生活的週遭環境與空間生物?(石頭造景、水草…等)
○3水族箱生活的奧秘與生存的特性、(光合作用、呼吸方式)
並請學生兩人一組,歸納出對魚群世界的生活樣貌之想法,並於紙箱中製作出水族世界。
6.請學生自由拼貼、彩繪及製作出水族箱裡面的實物,再將背景中的樣貌或色彩,用剪貼、彩繪的方式完成於紙箱四周的背景中。
7.作品完成後,說說小組創作的心得與感想。根據創作的過程,可以讓同學間獲得更多的想法與激盪彼此的信心,讓同儕間互相配合與發揮一加一等於的二的效果,及同學在合作中欣賞他人優點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