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一月中旬行政院宣布發放消費券之後,這項以諾貝爾得主克魯曼的蕭條經濟學理論為出發點的政策,已成為社會熱門議題。本文針對中國時報以及自由時報兩大立場相異的媒體來檢視消費券所引發的社會輿論反應。
兩大報在消費券新聞報導面向上分為,消費券使用規範、他國實施案例、學者專家與記者對消費券政策的評論、民間商家如何因應消費券市場、讀者投書以及藝人如何使用消費券等。自11月14日起到12月3日止中時報導消費券有關的新聞就有174則,自由時報則有167則。
在中國時報方面,從新聞標題和社論來看,基本上認同這項政策,除了輔以學者專家來為政策背書,對於業者搶食消費券市場所推出的促銷策略做較多的報導,如「乘數效果 近七成會加碼血拚」「拉抬信心 消費券救內需 學者:好主意」,
且透過特稿與投書來提醒政府透過舉債來刺激消費的做法,背後將承擔龐大風險,並以歷史性的脈絡來看消費券在各個國家的應用成效。
而自由時報較偏向直接以新聞標題反映各界對此政策的批評,如「學者:現在才做 為時已晚」、「勞團批即興式政策 成效不大」、「綠委:直接退稅更有效」、「消費券財源 擬舉債籌措」、「日本經驗/景氣不明朗 消費券難奏效」、「舉債發券829億全民買單」、「消費券政策短視近利/民間團體批 像把錢丟水裡」,反映社會輿論的負面立場,包括消費券政策的缺失,並贊成以退稅或現金等其他方式取代消費券使用。
消費券話題延燒至今,反應最快及最樂觀的是各大賣場和營業商家,在不景氣時代趁消費券一併推出折扣促銷方案,反映出市場已摩拳擦掌等待搶食3600元商機,而某入口網站對消費券使用調查,也反映出男女不同性別在蕭條年代的金錢價值觀與社會分工等有趣話題。透過對媒體報導的整理分析的工作,可為台灣有史以來首度實施的消費券政策的歷史性紀錄,並做為民意檢視與施政的參考。
資料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