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名家王叔岷今年八月下旬以人瑞高壽辭世,痛失耆老,漢學界咸表婉惜。報紙在報導此則訃聞時,多尊稱他為校讎名家,致令此則新聞讀者,頗感疑慮,不知是校「?」的?
讎,音仇(ㄔㄡˊ),校對也,校讎,亦可稱讎校,校勘也。讎,還可以寫成讐,屬言字部,亦可通應酬的酬,是個多義字,原指對答(《詩經。大雅.抑》:「無言不讎,無徳不報」),或相等、相類(《漢書‧霍光傳》:「卒不得遂其謀,皆讎有功」),故字形結構是「兩隹」相對。
正體漢字正楷造字結構「XYZ」很有意義;例如戀、巒、變、爕和灣等字。至于兩犬對言之「獄」更是大眾所熟悉的。絲部首屬糸部,糸音覓,曰絞絲旁者,只是口語化。
犬犬(音垠一ㄣˊ,犬部),是兩犬相咬;狺(亦音垠,兩犬相爭所發出的聲音);而獄(犬部)則不用多解釋,當然是兩犬相爭,引申為訴訟,真妙!所以孔子矢言:「聽訟吾尤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論語‧顏淵》)
王叔岷有一名著–《史記斠證》一百卅卷,歷時十七年而成。斠,斗部,音較,通校,校正也。
曾經有一陣子台灣一些傳統報紙,大吹「正字」之風。例如,占為名詞,佔為動詞(人旁);畫為名詞,劃(刀旁)為動詞;雇,名詞,僱(人旁),動詞;但公布的布,却又不分名詞、動詞,一律不得加人字作偏旁。另外,又如崗字有「山」、沒有「山」又引起一陣討論;而其實類似「岡」、「梁」字,已成音符(如鋼、樑),故山崗的崗,還是該有「山」的;是以王安憶之《崗山的世紀》–用對字了!話又說回來,拚還是打拚,而拼還是拼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