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政治大學媒體素養概論一課,擔任教學助理(TA)。對於沒有入教育這一行的博士生而言,這份工作是非常寶貴的經驗,而且非常有趣。寶貴的經驗來源倒不全然是學習到成為老師的工作常規,像是如何深思熟慮地進行課程規劃、擬訂課程大綱等等,反倒是在三個小時的課程中,除了老師講授媒體素養概念以外,它還賦予TA一小時的討論課,與上課的同學們「對話」。
「對話」,在現今大學教育活動而言,它很難被當作需要獨立的空間、完整的時間來對待,在一般人過去受教育的經驗中,對話總發生在書本裡,這種經驗從老師們的發問中,可以看到端倪,如「到這裡有沒有問題?」、「有沒有不清楚的地方」,對話的經驗鑲嵌在閱讀的書寫文本中,而非自己的生活經驗。儘管有學生試圖將課堂講授的概念,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討論,發揮舉一反三的能力,但是我們的教育系統,總是希望老師將授課的時空,盡量用各種上課材料「填滿」,像是印刷好的「教科書」、而非「筆記本」,未將「留白」當作訓練思考的起點。
還記得有一次課程主題是「刻板印象」分析。它是媒體素養教育中的重要主題,意指,「用部分理解全部」。它關係到媒體再現的概念。所謂的媒體再現,簡單地說,媒體訊息是經過人為的選擇、包裝、重組的概念,我們必須認識到媒體再現各種訊息的「人為性」,而這些人為性,之所以不令人覺察,大部分的原因,來自於我們的文化社會傳統,被媒體再利用。像是以「性別」作為切入面向,其實從人們社會化的早期教育開始,就充斥著這些傳統,如兒歌中的「哥哥爸爸真偉大,名譽照我家,為國去打戰,當兵笑哈哈」,將男性氣概設定在應展現在從軍、為國犧牲的面向;又像是教科書曾經如此描述兩性在家庭中的分工「爸爸早起看書報,媽媽早起勤打掃」。另外,在鼓勵消費的社會下,男性女性,都有機會被塑造成型男、型女,但前提是去符合一套消費行為,來建立「有型」的表現標準。
上述的種種,似乎相當符合生活經驗,但問題是,它不是那麼「理所當然」,不是那麼「應該如此」。
到了「對話」時間(討論課)。「請各位同學分享你們從媒體經驗中曾經看到過的刻板印象」,我大聲喊著。不過,參與的同學們,面面相覷,我看你、你看我,不知道如何是好。儘管,在課堂上,大家都能理解刻板印象,但要拿生活經驗中自己所「相信」的東西出來討論,不但要有些挑戰觀念的勇氣外,還有能克服自我揭露的緊張。「不要怕、不要擔心,討論課就是什麼都能談,今天你意識到的問題,或許是別人沒想過的,你的分享會幫助他們」,我試圖鼓勵他們能夠分享。其實我知道,分享生活中的媒體經驗,比起討論老師提供的案例難多了,學生們的面有難色,主要的原因,是直接地切入到已經內化了的觀念與價值,誰也不願意承認,自己吸收了許多媒體的二手經驗(刻板印象來源之一)來理解世界。
不過,還好留有這獨立完整的時空,「沉默」與「寂靜」本身,就是開啟刻板印象概念與生活經驗反省的連接,如果是在一般課堂上,有哪位老師會讓這種氣氛維持幾十分鐘呢(通常都會直接帶過去或說下課再討論)?相反的,以生活經驗為主的討論,不但連繫了參與者之間的關係(分享的同時,彼此在理解的過程中,參與了對方的經驗,成為關係建立的方式),更活化了老師與TA的教學經驗,TA可以將學生們關心與討論的議題,帶回去與老師討論,重新檢視自身所準備的教學活動,在此同時,能關心到學生對概念的不解與爭議,進而對教學概念做反思。
媒體素養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是相當重視學習者的生活經驗,並且以這群人的媒體經驗出發,去進行各種概念的討論,而非強加某種概念於各種現象的解釋。在我這次分享的個案中,「刻板印象」對媒體素養教育者而言,它是認識「印象是如何形成的」,進而討論到媒體給予的「二手經驗」,我們經常卻「不假思索、信以為真」。在這主題下,真實(是不是如此)與價值(該不該如此),都不是媒體素養教育者的任務,相反的,「如何如此?」才是我們關心的焦點。
媒體素養教育比較像是「筆記本」而非「教科書」,給予空間「留白塗鴉」而非「行間註釋」,完整的「對話」時空是有必要的。擔任這門課的TA,最大的收穫,不只是內容,而是形式上,「對話」,讓我與每位參與的學生們視野交融。
◎本專欄開放投稿、分享經驗,歡迎中小學老師踴躍投稿,稿件請e:feja@ms75.hinet.net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