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學者何清漣曾於接受BBC中文網專訪時指出,中國大陸改革最大的問題,就是富了國家,卻窮了人民,她在文中提到:「…中國這些年的改革路線是錯的,它是一條『富國強兵』路線,中國的財政能力增長遠遠高於GDP的增長,國民工資增幅又遠遠低於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長,政府拿財政收入的65%養全國7500萬『吃財政飯』的人」。從農村起始的改革,卻在一系列不平等分配關係中變了調,既得利益者不退讓,生產者如農民或工人,並未真正因此受惠。回應許多西方學者的疑問,為什麼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如此迅速強大,但人民仍舊怨聲載道?【註一】

  中國想走「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體制,政治上,不放棄其所謂的社會主義,經濟上,利用資本主義方法迅速累積國家財富。然而,姑且不論是經濟自由化需要政治改革的配合,或是當今重視人民權益的普世價值,政治改革對於中國大陸當局來說,卻是不可碰觸的禁忌話題,經濟改革推手鄧小平的思想,傳承始終如一的就是,黨的權力遠遠重於一切,任何變革或發展永遠不能凌駕或分化黨的權力,這也是常人談到鄧小平的「兩面性」。【註二】直至目前,主流仍是兩個「不惜代價」-「不惜代價推進經濟發展」與「不惜代價維持政治穩定」。

  為了鞏固政權,中國共產黨利用各種手段企圖壓制各類異議聲音,即使在資訊技術發達的今日,在網際網路的控制上(尤其是內容控制)仍舊絲毫不鬆手。但也正因為技術發達,有更多思想能夠被傳佈、接收,在兩個不惜代價之間帶來的深刻社會矛盾,讓更多人思索是否會出現第三個不惜代價-爭取自身權益。【註三】

  第三個不惜代價,出現於人民對於政治制度之容忍超越極限,中國大陸的「反動」事件自改革開放以前皆有之,但是能夠集結為足夠自下而上「革命」的動力,「零八憲章」或許是一種起始的宣誓,【註四】為了紀念人權宣言六十周年,由異議作家劉曉波等三百零三位中國各界人士簽署的一份宣言,希冀促進中國民主化進程,本預定在人權宣言日當天發表,但便遭中國大陸當局中止,數人被逮捕,但其後兩周內,約有六千人公開連署簽名。【註五】主要內容強調自由、人權、民主、憲政,主張修改憲法、實行分權制衡,實現立法民主,司法獨立,主張結社、集會、言論、宗教自由等目前基本民主政治訴求。

  「零八憲章」撼動中南海,與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大張旗鼓慶祝形成強烈對比,值得探討。而台灣主流媒體似乎對此議題興趣缺缺。以主流報紙為例,【註六】2008年12月至今年為止,除自由時報目前為止約略共有十篇關於零八憲章、維權人士及改革開放三十年新聞。蘋果日報聲援劉曉波相關社論一篇、新聞報導一篇。中國時報僅一篇報導國際作家連署要求釋放劉曉波遭新聞(A13兩岸新聞版),今年1月社運工作者楊偉光投書談中國崛起與挑戰;三十年報導則為兩岸先經濟後政治議題,或是某人為中國出書「有幸」被列為好朋友。聯合報一篇前捷克總統哈維支持零八憲章新聞(AA2版國際新聞)。

  台灣作為第三波民主化國家之一,雖仍不夠成熟,但地方自治有成、也歷經政黨輪替,較中國大陸媒體而言,台灣媒體似乎更有足夠的空間站在超然立場進行報導與呈現,而不是對史實視而不見,或站在極端相互指責。以理性立場、忠實客觀解析事實,才不枉費媒體作為民主政治的第四權。

備註:

【註一】何清漣:改革錯在“國富民窮”

【註二】鮑彤-也談改革三十年

【註三】吳國光︰“兩個不惜代價”的中國向何處去?

【註四】零八憲章全文-繁中版
其他語言版本及連署園地
【註五】http://zh.wikipedia.org/wiki/08%E5%AE%AA%E7%AB%A0

【註六】利用其網站進行搜尋(關鍵字:零八、08憲章,改革開放三十、30、卅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