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的證實,以及媒體的大幅報導,全球暖化議題已是主流論述。但到了冬季,接踵而至的超級寒流,讓民眾開始質疑地球真的變暖了嗎?近日媒體出現新的名詞「新冰河期」,是根據俄國科學家的研究報導而來,不僅顛覆了全球暖化的論述,且預告地球將進入第五冰河期。

  無論地球越來越暖還是會越來越冷,媒體扮演知識傳播的角色,其在環境新聞與科學新聞報導上存在著許多問題,台灣地球日網站上就有多篇文章指出,台灣媒體在全球暖化議題上的缺失包括,仰賴畫面提供、漠視國際趨勢、不深度探究、停在環境與經濟發展牴觸的二元論。加上台灣媒體著重刺激聳動的畫面,而科學領域又是相當專業,記者常礙於時間壓力,往往無法深入探究。

  政大新聞系謝瀛春教授也指出,國內科學新聞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台灣科學新聞不受重視、記者個人意見的偏頗、因新聞偏好泛政治性與趣味性的新聞,使得記者的科學新聞報導水準不足、編輯的科學知識不足等。

  然而,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所林義晃的研究論文顯示,報紙環境新聞報導是民眾環境知識的來源,且有助於「個人、家人環境知識提昇」、「正確環境態度養成」、「積極環境行為養成」等。而民眾認為報紙環境新聞報導最需要改進的是「未能做正反立場的平衡報導」、「報導頻率太少」以及「內容不夠詳實」。因此,媒體在環境知識傳播上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若報導方向偏頗會誤導閱聽人對環境的認識,進而影響閱聽人對環境保護的態度與行為。
 
  故台灣地球日網站相關撰文綜合出,媒體報導全球暖化議題,應該著重在京都議定書設計的碳交易與清潔發展機制中台灣的機會、聯合國報告中指出全球暖化帶來的威脅對台灣影響面向、政府對應的政策、氣候變遷的環境成本對企業的影響、專業術語普羅化等等工作。

  經由媒體對環境議題的深入、正確的報導,可引起國人對環境問題的共鳴,將有助於我國政府與國際對話,且能提高國人的環境與科學素養,提昇社會文明的高度。

參考資料:

台灣地球日

資訊時代的科學傳播

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