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的最後一個高潮,是正月十五元宵燈節(道教上元日)。燈與(男)丁諧音,為討個人丁旺盛吉利,傳統上,家家戶戶起燈為祝,添加喜氣,台語新年謠即有「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節)、十六拆燈棚」之說。傳統燈種類繁多,如福州燈、龍王燈、泉州燈和八仙燈等等,都是工藝考究的名燈。到處有燈可看,有元宵可償,再來就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朱淑真〈生查子〉),不鬧元宵才怪!鬧元宵當然少不了元宵燈謎,大家一起動腦筋「商燈」,故明李開元認為燈謎「亦猶禪家傳燈,一切佛與法,俱由一燈演之而已」,故稱燈謎為「詩禪」。

  零九年天干為己,有一十天干謎,堪稱一絕:「顛倒不自由(甲);憑空下玉鉤(乙);兩人卻把一人休(丙);可意人兒,心不應口(丁);要成就,怎能勾(戊);巴不得,一點上心頭(己);向平康將八字推求(庚);辜恩負義,露尾藏頭(辛);任人丟(壬);一發把弓鞋撇卻,無心繡(癸)。地支有巳,己、巳兩字十分相似,故又有謎猜此兩字曰:「你象我、我也象你,你第六、我也第六,我是天文,你是地理。」其實,自己,已經和地支之巳的些許差異,全在其左上角口形之全開、半開或全閉而已。從字形而推敲其字義,已應是可以半分以核對之符契,已巳(及了)原是子字少雙臂,活象胞胎之形,其後再分衍而成已巳了三字。

  元宵舊俗也放天燈祈福。天燈本名孔明燈,傳說是孔明以他的帽子(綸巾)為樣設計此燈于夜間燃放,作為通訊工具,與楚漢相爭時,張良所設計的傳播工具—-風箏齊名(風箏迎風呼哈作響,聽來象「附漢」)。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僑居仍多以八月十五中秋節為提燈、猜燈謎活動日,遙記當年劉伯溫呼籲天下,抗元起義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