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萬芳國小鄭智仁老師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社會四上,第三單元「生活的安排」,第四課「現代的節日」
南一版國小社會四下,第二單元「家鄉的習俗和節慶」,第二課「家鄉的節慶」
翰林版國小社會四上,第四單元「家鄉的節慶與民俗活動」,第一課「傳統節慶」

五、對應能力指標:
 
1-3-2了解各地風俗民情的形成背景、傳統的節令、禮俗的意義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9-2-3舉出外來的文化、商品和資訊影響當地文化和生活的例子。

六、主題:蘇丹回教教長籲年輕人抵制西洋情人節(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更新日期:2009/02/12 14:05

  東非國家「蘇丹」的回教教長大聲疾呼年輕人抵制西洋情人節,因為這個西方產物會讓年輕人墮落、誤入歧途。

  蘇丹回教當局表示,未婚情侶不過情人節,可以將錢省下來,準備用來舉行婚禮。

  蘇丹有70%以上的人民信奉回教,不過,近年來,年輕人慶祝情人節的風氣越來越盛。首都「喀土木」銷售情人卡片的數量也越來越多。

  蘇丹北部幾乎是回教徒,當地民風保守,如果有人公然表現親密行為,牽手或親吻,會讓民眾大皺眉頭,不過,近年來,經常可以看到男女情侶在公園或餐廳排排坐。

八、教學重點建議:

1.請學生發表對於情人節的印象,例如這是屬於誰在過的節日、有哪些活動、要做什麼事、要買什麼東西…等等。

2.將新聞本文影印給學生,並指導運用「5W1H」解析新聞——

①WHO—誰出現在這則新聞裡?
②WHAT—發生了什麼事?
③WHEN—什麼時候發生的?
④WHERE—在哪裡發生的?
⑤WHY—造成事件的原因為何?
⑥HOW—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3.老師提問:看完這則新聞之後,你有什麼想法?

4.老師介紹情人節的由來(可參考:http://www.fhl.net/2k0214/story.htm)。

5.老師提問:情人節原本的由來與意義,跟現在的情人節有什麼相同之處?不同之處?

6.老師上網進入「YAHOO!」(利用教室電腦上網並將網頁投影出來),並以「情人節」關鍵字搜尋新聞。
註:如果教室設備無法即時上網投影,可改為老師事先上網搜尋,並將網頁列印下來發給學生,以紙本進行教學。

7.老師與學生共同查看第1~3頁的新聞搜尋結果,將每則新聞歸納為「廣告宣傳」和「非廣告宣傳」兩大類,並將兩種類別的新聞以「正」字記號在黑板上畫記,統計數量。

8.完成第1~3頁的新聞搜尋結果統計之後,請學生發表他們的發現。

9.老師說明:現在台灣的情人節,已經變成商人行銷的噱頭,所以才會發現情人節的相關新聞,充斥著廣告宣傳的訊息,和情人節原本的初衷有了不小的差距。事實上,情人節並不一定要送鮮花、禮物、巧克力,或是上餐廳吃情人節大餐,甚至這一天並不只是情侶表達愛意的日子,而也可以是對父母、兄弟姊妹、朋友、老師致意的日子。

10.「要幸福喔!」情人節特別企畫:將學生分呈若干小組,根據情人節原本的意涵,思考及討論不需要鮮花、禮物、巧克力、情人節大餐的過法,並且上台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