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年杪,台東市富崗漁港一位海產業者,在台東口釣獲一尾長逾二十五公分的「怪魚」―全身有五個鰭,其中胸、腹鰭連在一起,演化成可以在海底行走的蹼腳。經海洋生物研究者的初步鑑定,這尾「怪魚」極可能是漁民俗稱為五腳虎,亦即深海康氏躄魚類屬。

  魚有「足蹼」趴趴「能行」,但行得踸踔(ㄔㄣˇ ㄓㄨㄛˊ)」遲滯,故名之為「躄」,實在傳神!蓋躄(音碧)同跛(亦音碧),經常寫作「躃」,一般泛指雖具足而殘疾不良于行者;故腳不能行走的人,古雅些就叫「躄者」(《史記》˙平原君虞卿傳》:「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跛足的病,就叫躄疾(《三國志˙魏志˙陸績傳》:「績既有躄疾,又意存儒雅,非其志也」);不過,躄踊則是椎胸頓足的哀痛(《晉書˙後燕載記˙慕容熙》:「苻氏死,熙悲號躃踊,若喪考妣」);而躄躄則是行走緩慢的樣子(〈唐李賀˙感諷詩〉:「奇俊無少年,日車何躃躃」)。

  與躄魚形似字又相近的一個字,應為「躉」(音ㄉㄨㄣˊ)。它原指看起來象蝎類的爬蟲(萬),後來稱一種大魚的龍躉,更轉義稱一大批整批出售的為躉售(wholesale)。而泊在淺水港口,供碼頭及存貨兩用之小船,則稱為躉船。因為躉有不動意涵,毒舌派的粵語,便稱經常生牢的服刑人為「監躉」。

  躄、躉兩字都如鮮字一樣俱以形、音取義、顯義和衍義。鮮字原是一種魚類,「羊」字原是置在魚字上頭以象形的,其後才把「羊」這一個象形符號,轉置于魚字之右側,而衍義為新鮮的鮮字,反而真正以形帶動感覺經驗而取義的鱻字,漸漸成了罕用字了。躄魚,看見來真象一尾有腳「怪魚」,幸好,這次釣得此魚漁家,並沒有章回小說「賣怪魚龜山起禍」般曲折離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