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迷思不要來」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健康與體育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國中一年級下學期:身體面面觀/體重現代觀
翰林、國中二年級下學期:塑造健康的未來/為健康把脈

五、對應能力指標:

2-3-3檢視媒體所助長的飲食趨勢之合適性,並體認正確的飲食可降低健康上的風險。
2-3-6分析個人對身體外觀的看法及其對個人飲食、運動趨勢的影響,並擬定適當的體重控制計畫。
7-3-2選擇適切的健康資訊、服務及品質,以促進健康計畫的執行。

六、主題:減肥減過頭 疾病全上身(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自由時報  記者蔡彰盛/竹市報導  2009/03/13

  新竹市一名20歲女子,儘管身高162公分、體重52公斤,BMI數值僅19.8,卻還想找醫師減肥。患者先前曾服用坊間不明的減肥藥物2個月,狂瘦近20公斤,卻無端心悸、面容憔悴、皮膚乾燥、容易疲勞、月經週期混亂等現象,明顯已有「減肥過度」問題。

  直到醫師給她當頭棒喝,要她別再沈溺於瘦身迷思中,她才察覺身體出現警訊,正接受治療。

  衛生署新竹醫院復健科暨減重門診主治醫師賴彥廷表示, 儘管「肥胖有害健康」是眾所皆知的事,但民眾卻普遍不知道「減肥過度」或「減肥過速」,一樣有害健康。

  「減肥過度」或「減肥過速」可能對身體造成的負面影響,包括容易疲勞、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低落、對事物不感興趣、面容枯槁、肌膚乾燥、白髮增多、掉髮、貧血、心悸、視力模糊、骨質疏鬆、身形憔悴、引發厭食的傾向、體內容易產生結石等,女性甚至有生理期延遲或停止的情況。

  賴彥廷呼籲,有減重需求的民眾,千萬不要自行服用誇大不實和來歷不明的減肥產品或偏方,以免危害身體健康。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上課前,先請學生回家帶來心目中理想身材的圖片,需剪貼報紙或雜誌上的照片或圖片(貼在約A3大小的空白紙上),請學生上課帶來。

2.將學生分組,一組6-7人。

上課

1.上課前需排好桌椅,一組一桌,請學生依組別坐好。

2.請學生拿出自己的剪貼,互相觀察理想的身材樣貌是否有差異,一組派一代表向全班報告該組多數人認定的理想身材樣貌如何,並展示剪貼作品,且需同時說明原因為何(是否曾看過哪些電影、戲劇或廣告,受到角色或明星形象吸引?  或在媒體中看到擁有如此身材的角色、人物因此而受到較佳待遇?)。一組僅3分鐘。

3.老師做簡單的調查:班上有同學平時因在意體重而特別控制飲食(請舉手)?覺得自己胖的人(請舉手)?想要減肥的人(請舉手)?在黑板上寫下三種問題的舉手人數。

4.老師先介紹 BMI,瞭解「理想體重」、如何計算,並請學生計算自己的BMI值。

5.在 BMI的標準上,依序請過輕、標準、過重(以上)的學生舉手,並計算人數登記在黑板上,並與剛剛所作的調查人數做比較。

6.發下這則新聞,讓學生用「5W1H」先解析新聞:(加上討論5分鐘)

(1)WHO—誰出現在這則新聞裡?
(2)WHAT—發生了什麼事?
(3)WHEN—什麼時候發生的?
(4)WHERE—在哪裡發生的?
(5)WHY—造成事件的原因為何?
(6)HOW—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7.請各組派代表發表結果分析結果,及組員對這則新聞的看法(新聞中這位小姐的BMI值過輕、正常或過重?用了什麼方式減肥?這種方式如何使他失去健康?自己是否使用過這種方式?)一組三分鐘。

8.老師提出結論:我們可能因為媒體的關係而有減重的迷思,即使已在體重正常範圍內,仍覺得太胖想要減肥。而健康減肥有許多種方法,最重要的應屬飲食控制與運動,如要食用藥物,應須徵詢醫師建議再使用,以免減肥不成反而賠上健康。

九、延伸教學建議:

本教學活動可為系列課程的第一堂課,接下來幾堂課分別介紹均衡飲食的重要與方法、適當地飲食與運動以維持理想體重。

十、教學參考資源:

董氏基金會 體重控制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