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若干位本欄讀者,垂詢本人一些字詞和用語。特整理分別答覆如後,請多指教。

一、華佗抑華陀?
不錯的確有古本作華陀,但還是用華佗,人字旁的華佗較好。華佗即東漢神醫周泰,字元化,術善歧黃,據野史所說,曾為關雲長刮骨療毒,也曾為曹操治過頭風之症。佛陀(梵文Buddha)的陀,用的是邑(阝)字旁的陀。佗、陀都音駝;但佗主要是負荷與和泰之意,陀陀一詞則指佳美和盛德。陀原指木石崩落,但已專用在佛語“da”之音譯,為善美之意;例如,須陀(梵語sudra,指天上甘露味),吠陀(知識),稱和尚為頭陀。

二、水長船高抑或水漲船高?
長、漲皆可。從它的出處而言:《碧巖錄‧三》:「水長(ㄓㄤˇ)船高,泥多佛大。」《兒女英雄傳‧四十》:「長姐兒更不想到此時水長船高,不曾吃盡苦中苦,怎麼修成人上人!」兩處俱用「長」,但《道源‧景德傳燈錄》說:「眼中無翳,空裡無光,水漲船高,泥多佛大。」故水長船高、水漲船高已無太大分別。

三、唾手可得抑垂手可得?
是唾手可得,又曰唾手可取。典故:《後漢書‧公孫瓚傳‧天下指麾可定‧注》:「瓚曰:『始天下兵起,我謂唾手而決。』」《舊唐書‧褚遂良傳》:「帝欲自討遼東,遂良言,但遣一、二慎將,唾手可取。」《水滸傳‧九七回》:「城中必縛將出降,兵不血刃,此城唾手可得。」另外,《魏書‧路恃慶傳》又說:「得其人也,六合唾掌可請。」不管唾手或唾掌,都在說事情易辦,沒有動作的垂手,就不符意旨了。

四、明日黃花抑昨日黃花?
是明日黃花。黃花,指重陽節當日之後的菊花。古人慣于重陽節賞菊,重陽後,菊花逐漸凋零,令人欷噓。蘇東坡曾兩用此典:「佳節若為酬,但把清樽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下半闕);「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九日次韻王鞏句)。明日黃花因而喻指已經過去了的事物,甚或懷才而遲暮不遇(《書言故事‧花木類》:「過時之物,曰明日黃花」)—-所以,說的是,過了今天的菊花,而不是昨日的菊花,這是兩回事了。

五、精英抑菁英?
精、菁兩字雖可同義通假,但就精英一詞而言,用精英還是比較妥貼的。精英,通常指俊秀之材;典出:「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杜牧〈阿房宮賦〉)。「聚古今之精英,實治亂之龜鑑」(蘇軾〈乞校正陸贄奏議上進劄子〉)。而菁則是韭菜的花,也泛指一般草木的花(〈文選‧宋玉高唐賦〉:「江離載菁(華/花)」)。但精英,可以寫成菁華。因為精華,一般作事物之最精純華美部分解。典出:《史記‧天宮書》:「故候息耗者,入國邑,視封疆田疇之正治,城郭室屋門戶之潤澤,次至車服畜產精華。」《後漢書‧荀淑傳》:「容辱者,賞罰之精華也。」菁華同樣指事物之最精純者。典出:《晉書‧文苑傳序》:「翰林總其菁華,典論詳其藻絢。」《舊唐書‧薛戎傳》:「《論語》者,六經之菁華。」

六、給付抑止付?
給付是交付,止付是停止支付之意,兩詞大相逕庭,雖則給付,讀曰「止付」。「舊詞」給付,已見諸典籍(〈容齋三筆‧僧道科目〉:「候敕下委祠部給付憑由,方得剃頭受戒」);「新詞」給付,則是法律名詞,意指債務人基于債權關係,履行其作為(或不作為)的義務,給付不以有財產價格者為限(不作為亦得給付)。二月下旬,某報「人間事版」(A8),報導某知名女士,因為不想付款,也不願給付某張開出支票而吃上官司;但「新聞」裡,卻誤寫為「止付」,明顯「筆誤」。順帶一提,我們經常說「止知其一不知其二」,但卻常將止寫成「只」,雖則兩義相通但因有典,還是用止較好。(《斬鬼傳‧一》:「尊神止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受害?被害?
二月中旬,基隆河堤之狼落網,經警方調查,嫌犯涉嫌侵犯過兩個高中女生。報紙報導說,「其中兩名高中學生被害。」按報導內容,推敲嫌犯犯罪情節,應是受害。憑些普通常識就可以想像,被害與遇害是等位同義詞,但那兩位同學並沒有遇害,而是心靈和肉體受到創傷。
同樣,報刊上也經常將受刑、受刑人與服刑、服刑人混用一通,經常令人大惑不解。不過在傳媒錯字日日有的情形下,可喜的是報界或多或少都有些進步了,起碼划算(合算)已經不再錯寫成「花算」,而制伏的「伏」也用對了(非服)。

八、臥軌抑卧軌?
三月初,報載台中縣有終年失業男子臥軌欲了卻餘生。報紙之標題用臥軌,而內文則用卧軌,一文兩字,臥、卧一從人,一從卜,那個字才對?答案是,兩字皆可,以旁的臥是正寫,卜旁的卧是俗字,都作躺著、橫陳解,但一般已多從俗寫,例如丹鳳眼卧蠶眉(關公)、卧龍先生(孔明)、卧薪嘗膽(越王勾踐)、卧虎藏龍(小說、電影)。就如沈字一樣,沈是正字,沉是俗寫,但目前除了沈姓之外,亦多用沉,例如,沉睡、沉迷、沉溺,諸如此類。

九、通膨抑通脹?
通貨膨脹在台灣簡稱為通膨,帶在海外華人地區,則多簡稱為通脹;所謂膨脹,膨即是脹也,滿也,兩字同義,兩詞亦同義,故兩詞俱可而是不同地區,用法不同而已,只是脹字,萬勿寫成水漲的漲。

十、夜以繼日抑日以繼夜?
該是夜以繼日,喻勤勞工作,忙個天昏地暗。典出《孟子‧離婁篇》:「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不過從我們的慣性思考而言,又有一洗頭水牌子曰“Day and Night”,至有在下筆時產生錯覺,而兩種講法意義差別不大,都指辛勤盡責,若說兩種說法俱可,似亦無大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