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愛看戲、也迷戲,對於一齣戲劇的各種情節與衝突,都能歸納出一套規則來。偶像劇裡的男女主角,總是男俊女俏、克服萬難地譜出愛情戀曲;家庭悲劇,總會有婆媳不合、公婆失和、子女叛逆、夫妻外遇,悲從中來;校園喜劇總會有同學受惡霸欺凌、有人英勇相救、有鮮師相伴打造快樂教室;好萊塢式英雄片,總會有正邪對抗、但邪不勝正。相信戲迷們,雖知如此,但卻樂此不疲。我們的媒體產業,基本上打造了兩種戲迷。一種研究型戲迷、另一種狂戀型戲迷。
目的:發現戲迷為何迷戲
研究型戲迷,他們基本的特徵是喜歡舊題材新詮釋,這類戲迷的例子,非屬三國英雄或金庸群俠了。過去二十年來,這些舊題材除了翻作為漫畫、動畫、電玩外,在電視與電影中,不斷上演重播,通過不同的演員詮釋著相同的角色,但對戲迷而言,每次看都是新的。如果說人們喜新厭舊,在這裡的意思或許是說,喜歡新詮釋但念舊題材。重複、重複、再重複,只要有相關的新詮釋演出搬演,這群戲迷總是第一個報到,好來比較一下這些新詮釋是否適當、貼切,大快人心,如果不是,那麼不免來個挑毛病大會,檢視這些不悅的項目。
狂戀型戲迷,他們的基本特徵是喜歡舊規則新安排。這類戲迷的例子,多愛看偶像劇、英雄片、驚悚片等等。在英雄片中常見此道,超能者總是受人歡迎,依靠這種超能力或特異能力,進而打造出劇情者比比皆是,像是大家熟悉的蝙蝠俠、超人、蜘蛛人;災難片離不開自然與人工危機,綜合型的也有,像是明天過後、地心毀滅等等。儘管沒有固定的題材,但是舊的情節規則總是能在其中得到新安排,無論英雄是如何被惡整、災難是如何擴大,但最終,我們知道它的規則是人定勝天,我們期待的美好結局。
由上述我們可以得知,戲迷們,痴情但不痴智,甚至喜歡當起評論家,總是品頭論足一番,才覺得過癮。既然,愛看戲是人之所欲,那為何不讓大家對這些舊題材新詮釋或舊規則新安排做些挑戰呢?!
情境:類型戲劇,規則大搜查
我們如果相信每個人都有迷戲的經驗時,課程設計就得讓參與者當我們的主人,把課堂設計成一個「類型戲劇評論會」,我們分好幾個場次來分批進行討論活動,像是將課程取名為「西方英雄的誕生」,然後我們可以用「蝙蝠俠、超人、蜘蛛人」做成三個場次,邀請有看過這方面的參與者來進行評論,針對這部片的英雄人物,能成為英雄的方式,作一個詳細的討論。如果希望再細緻一點的話,可以在每個人評論前,播放影片的片段,營造出影評會的氛圍。
在課堂中,要如何進行呢?以「英雄的誕生」為例,首先,先告訴大家這是一個「影評會」,分上下半場進行,上半場討論西方英雄、下半場討論東方英雄;再來,設定幾位東西方英雄人物,其相關戲劇作為討論的對象,西方英雄可訂為「蝙蝠俠、超人、蜘蛛人」,東方英雄可訂為「黃飛鴻、葉問、霍元甲」;於是,對有相關觀影經驗的人進行分組,每組最多四人,先進行組內的討論;最後,請每組有一位代表影評人,針對其所分配的英雄人物主題,進行誕生方法、’方式、規則的評論報告。當上述流程操作過一遍以後,無論參與者是否能鉅細靡遺地說明規則,都可以進行以下討論:
1. 戲劇節目是否有固定的公式?通過每組的分享,是否我們可以歸納出英雄誕生的共同公式,而這些公式為什麼有必要存在?作為一個戲迷,不僅要對戲劇的規則有了解,同時也得知道為什麼這些公式會存在?教師在帶領此項討論時,可將公式存在與我們看戲習慣做個反思提問,像是如果英雄結局是不好的,他在我們心目中還是英雄嗎?若是,我們為什麼總是希望有個英雄出現呢?從這過程中反思內在的一種期待。
2. 為什麼類型化戲劇中會有變化?在這個部分,就著重討論每部戲相異的部分,討論為什麼在相同類型中,會有新的安排,像是逆向操作的情節,被視為壞人卻後成英雄。我們為什麼認為接受這些新安排這齣戲就有新意?如果有機會讓我們重拍這部片,安排何種不同的結局會更有新意呢?在此部分的討論,重點不在於發現有新意的戲劇是否存在,相反的,是內視我們對新意的一種成見,對部分變化採取的詮釋觀點。
3. 是否有特定的意識形態?經過上述的討論,最後我們可以針對一些意識形態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性別意識型態為例,可以問英雄片中,女性是何種位置?如何對待英雄?男性是否被以特殊的觀點凝視?對男性英雄氣概有何詮釋?等等問題。
迷戲經驗的分享
在這堂課中,我們應該多對每位參與者所迷之戲有更多的了解,對於迷戲的觀察與詮釋有多些重視,從這個討論過程中,我們可以漸漸發現一些詮釋者有趣的差異,像是男性與女性的詮釋可能不同,不同教育背景、族群文化者的切入的角度可能不同,在發現類型戲劇擁有的共同方法中,我們會看到有差異的關注點與詮釋方向,這些都會在媒素課堂製造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