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逢近期有線電視台強打新檔大河劇,日本這項收視保證的古裝劇裡,看似萬年不變的拍攝技法與企劃文案,其實也巧妙地隱含了傳統意識形態,當閱聽眾觀賞著劇組再現的歷史題材時,是不是也不自覺地聯想現實生活好像也該是這樣…

  現今社會中,媒體再現的真實深深影響每個人的意識型態,而橫越40年的日本大河劇(註一)當然也不是例外,從1964年開播至今不知帶領了幾個世代成長。大河劇敘述歷史故事時填入的意識、立場,提示了從權威頂點往下俯視的政治形跡;多半強調支配者(高齡者、男性)的正統性,他們用著雄糾糾氣昂昂的姿態主導故事發展,並且代述了缺席的女性角色。大河劇在每週的黃金時段裡,從日常生活裡的各個角度浸透每位坐在榻榻米上的閱聽眾們。

  本文欲分析大河劇─「葵‧德川三代」(註二),從關之原戰役(註三)承啟的400年是一段由混沌通往文明的路途,而在這意圖創造新生日本的視野中,它的企劃構成究竟隱含了何等訊息。分取戲中前中後段落裡之重點三集(第2回─秀吉的遺言、第22回─大御所、第42回─兩條城行幸),以登場人物之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拍攝手法、人物資訊字幕,進行統計分析。

﹝壹﹞登場人物的角色、性別、年齡、婚姻狀況

一、性別

  統計此三集的登場人物後,如圖表一所示,登場角色207人中,男性153人(73.9%)、女性54人(26.1%)),幾近3比1的性別比例,女性明顯失調。


 
二、性別與年齡

  接著統計主角與重要配角的年齡和性別,由圖表二可見,在這廣泛的世代組成中,就性別而言,30位女性角色偏向分佈於年輕世代(未滿10歲至20歲共有16人,佔53.3%),帶有些許陪襯、娛樂、被照顧的意味;而87位男性角色中,有51位(58.6%)分佈於30歲至50歲,他們代表了肩起責任勤奮工作的青壯年形象;另外,60歲以上的登場人物中,男性12人(13.7%)相對於女性1人(3.3%),掌權的智者角色大多落在男性身上。


 
三、婚姻狀況

  如果將登場人物的婚姻狀況分為「已描述婚姻關係」﹝未婚、已婚、已有婚約、鰥寡﹞與「不明」為統計標準,女性登場人物30人中有22人(73.3%)為「已描述婚姻關係」;而男性登場人物87人中卻有72人為「不明」。也就是說,男性登場人物可不在乎配偶者的有無或約束,自由進出,而對女性登場人物而言,婚姻狀況卻像是同等自身地位的重要符號,形影相隨。

﹝貳﹞登場人物的介紹字幕與特寫次數

一、人物資訊字幕

  大河劇於人物登場時,會在畫面中下方刊載幾小行的人物資訊字幕,解釋此人的姓名、職業、血緣等,字幕的有無其實也表示了此角色於劇中的重要性,將此字幕統計後製成圖表三,大至區分為三種,A「單純姓名」、B「姓名+職業」、C「姓名+血緣」。


 
  由圖表三顯示,男性登場人物使用介紹字幕的比例(56人,64.4%)較女性登場人物(17人,56.7%)高出一些,男性角色較吃戲份;另外,女性登場人物中,多為「單純姓名」(7人)與「姓名+血緣」(8人)之組合,「姓名+職業」更是寥寥無幾,相較於男性登場人物中,偏高的「單純姓名」(35人)與「姓名+職業」(18人),可與前項推論相互呼應,大河劇對於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性別價值觀抱持肯定態度。

  從年齡觀點分析,60歲以上的12位男性登場人物中,帶有介紹字幕的共有9位(75%),年紀越長的,使用介紹字幕的頻率越高,此點也可與前項推論相互呼應,大河劇中高齡的男性大多擁有備受尊重的崇高地位。

二、特寫次數

  再者,電視欲強調特別事物時常使用close up特寫等拉近主題,就登場人物的特寫次數統計,特寫次數最多的五人分別為德川秀忠(86次)、德川家康(51次)、江氏(41次)、德川家光(22次)、石田三成(18次)。德川秀忠壓倒性地超出許多,無論是沉思或決策的橋段裡,皆可看出劇組為德川秀忠close up特寫,配以特殊音效等電視技法,加重登場人物的注目度,讓閱聽眾默默對戲移入情感。

﹝參﹞電視劇的拍攝語言

  在此將試著解讀電視如何運用不同的拍攝技法表現劇中角色的互動與主從地位。

一、君臣關係

  在德川家康與片桐且元的對手戲中,駿府城廣場裡正襟危坐的兩人,德川家康坐於高出一截的上座位置,片桐且元則坐於下座位置;對話時的運鏡處理,片桐且元多為水平角度,而德川家康則使用較具張力的仰角、俯角視點;特別是當德川家康起身時,從低角度仰拍的全身景,背後屏風映著一條威武巨龍,搭配低沉振憾的太鼓音效;相對於慢步湊近的片桐且元,這個畫面加入了幾段徬徨不安的背景襯樂;劇組交叉使用許多close up特寫描繪內心獨白,從片桐且元後方打向德川家康的燈光中,德川家康的表情清晰、明亮且富朝氣,一臉勇者無懼的氣勢,片桐且元則用若隱若現的背光(逆光)加以詮釋,摸不著主意的神情,躊躇不定。整段對手戲的兩者對比,更突顯了德光家康的權威者形象。

二、夫妻關係

  德川秀忠出征大阪前那晚,兩人於寢室相互依存的橋段中,德川秀忠若有所思地橫躺於墊子上,鏡頭跟著他起身、繞轉,最後將德川秀忠運於畫面前方,後方內側的模焦區域則出現了江式的身影,從丈夫(男)帶起妻子(女)的出場順序、畫面結構,其實也隱約地表達了相對的主從關係與互動性質,一種夫唱婦隨的傳統價值觀。

  大河劇做為一種文化裝置,在「葵‧德川三代」劇中,它內化了封建制度下,君臣、父子、師徒、家族間的禮儀與距離關係,人們在神態與行為的表現上顯得壓抑、沉默,為了維持既存的社會秩序,強調犧牲奉獻、團體為大的思考邏輯,而對話的措詞上也顯得曖昧矛盾、似懂非懂。在同質性強烈的大河劇裡,類似此種意識形態的主題透過40年反覆操作,對於閱聽眾,換題不換旨地建構、正當化其世界觀,閱聽眾在所屬的現實生活裡,也會無意識地接受、趨向相信社會本該如此排列,媒體世界與現實世界兩方互相想像、影響、強化。除此之外,對於大河劇本身,也是每年地為自己套上層層成規,在古裝劇的創意發揮上,很難有所突破。

備註:

【註一】大河劇─為日本放送協會(NHK)電視台,自1964年起每年製作一檔的古裝連續劇之系列名稱。以歷史人物、時代為主題,遵照史實,輔以考證,嚴謹描述。於每週日晚間7點整播出45分鐘,一年約製作50集。

【註二】葵‧德川三代─為一檔大河劇,主要內容為描述德川家祖孫三代(德川家康、德川秀忠、德川家光),如何從豐臣家中奪取主權、成立幕府,並且維持朝廷與家族合諧。播出期間為2000年1月9日至12月17日,普通版共49集,另外尚有4集特別篇。

【註三】關之原戰役─1600年秋天,德川家康擊破豐臣家之軍隊,霸權進而確立,史稱「決定天下之戰爭」。

原文出處 http://www.mlpj.org/ct/ct-pdf/bun_tai.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