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鐘聲劃破寂靜的午後,明德國小五年五班不若預期中,學生成三三兩兩魚貫入座,卻見兩三四人一組,認真投入地翻閱手上的報紙與字典。當黃雅雯老師拿著吸引二十七雙眼睛的籤筒上台,座位上的小人頭們開始鼓譟,一張張臉上寫滿興奮與熱切,為搶下積分蠢蠢欲動地蓄勢待發。
讓學生開心與投入的,不是同樂會或元宵猜謎,而是讀報教育(NIE, Newspaper In Education)課程,在五年五班的讀報教育,找不到正課熟悉的嚴肅壓力或學生神遊八方的回應。黃雅雯老師兩年前申請加入國語日報讀報教育實驗班,一班能有十份國語日報,讓二十七位學生共同使用。每週一至兩次、每次一至兩節課進行讀報課程。充分利用國語日報所有版面進行活動,互動課程上使用成語填空、一般新聞類,與小朋友進行問與答;紙上作業則有剪報蒐集,以練文筆。
圖/小朋友們舉手搶答
首先,以分組抽籤問答、加分獎勵方式,引起學生興趣,鼓勵學生發言,進一步投入互動,藉此學習成語的正確用法;隨後,以新聞類版面,佐以時事問答,如「紅鼻節」是哪個國家的節日?為什麼有這個節日、節日的主要目的等事件六何(5W1H, where, when, what, who, why與how),引導學生瞭解世界風土民情等普及知識;此外,也帶領學生共同朗讀文章,加強口語能力。由於國語日報偏重於國語文訓練,黃雅雯老師也透過人間福報,對待人處事等道理進行解釋與教授。有時候,黃雅雯老師會讓學生作讀報推薦的活動,推薦優良文章或佳句,引導學生上台發言,訓練表達與公眾發表能力。
黃雅雯老師表示,由於級任老師有教學進度壓力,所以沒有另外規劃讀報課程,通常利用綜合課等彈性運用,每週進行問答、剪報、朗讀活動等,「雖然簡單,但也是較容易落實的方式。」黃雅雯老師說,並將讀報教育定位為補充教材,強調「通才教育」,不會特別將內容與正課學科作侷限,希望學生多看多學。
除了讀報教育課程互動,學生的紙上作業也不能少。讓學生剪貼自己有興趣的文章,劃佳句以及撰寫心得,並依程度因材施教:「由於學生之間程度有差異,所以比較有彈性,會依程度而有不同要求……最基本是要劃出佳句,如果可以,就進一步寫心得或創作。」此外,黃雅雯老師也要求家長能一同參與,與小朋友討論並留言。
圖/小朋友展示讀報剪貼作業
讀報教育的有形成品,反應每週進行的讀報剪貼作業,累積的語文能力則在每學期六篇的作文中結果,也有學生成功發表至國語日報。而無形的結晶,則呈現於小朋友們的表達、思考,有的在家庭聯絡簿寫道,從三年級讀報以來,文筆進步許多;許多學生也表示,很喜歡讀報教育課程,覺得比正課還有趣,此外,在家中也會閱讀其他報紙,「讀報很有趣,在家裡會看自由時報,喜歡看藝文版。」鄧聿晰同學說。
當問及小朋友們學習到的,鐘育騏開心地手舞足蹈、繪聲繪影地唱作俱佳表現出來:
「我現在最喜歡用的成語是瓜田李下跟可喜可賀!」
「那瓜田李下是什麼意思呢?」
「瓜田李下就是我在瓜田裡綁鞋帶,你就說我要偷瓜;我在李樹下弄帽子你就說我要偷李子……不過我還不太知道可喜可賀是什麼意思!」
在明德國小五年五班,閱讀變成令人開心的事情。
課後拜訪林玫伶校長,校長以曾經遇過小朋友不分段落,直行念出報紙新聞的例子表示:「讀報紙真的是要教,也是可以教的。」明德國小是最早從事讀報教育的學校,師生們皆積極投入讀報教育。除了國語日報,也有老師利用人間福報教學,但由於其屬性特殊,便純利用頭版照片,讓學生創作出想像式的新聞,展現無限創意;或者利用卓越新聞獎電子報,如報紙的一百種用法、說聞解字單元都是教材。林玫伶校長指出,由於國語日報著重在國語文訓練,也希望老師利用多元教材,加入對國際觀與時事等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