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人所關心的新聞製作過程究竟為何?淺白來講其實是記者、編輯在報紙或電子媒體組織中的議價過程。新聞編輯們每天依據一套標準的作業程序來放眼記者們從世界各地所收集來的消息,在新聞編輯的過程中,編輯們企圖用一雙無形的手去導引著記者採訪極具有趣及有價值的新聞。一般人所接受的新聞應恪守公正、客觀定義,普遍對報紙與廣電媒體賦予了報導正當性的光環,但是我們可以發現有許多無形的力量,正爭相分食著新聞專欄以及廣電媒體這塊大餅上。

  外界政商人士為了自我利益,他們希望能藉由純淨形式的報導,來喚起大家的同理心並收編閱聽人同意該政商團體的利益觀點。正巧,新聞記者也希望自己的新聞能有全部見稿的機會,於是有心人士運用細緻的手段,不著痕跡地將個人的偏好、習慣以及符合權力人士利益的價值,鑲嵌入新聞報導之中讓記者報導,而觀眾也往往被誤導認為這種不著痕跡的操控形式所產生的新聞,就是真正的新聞。

  新聞最後的防守線,應當是由新聞編輯負責捍衛,事實上編輯或者是俗稱的守門人才是真正決定到底何者為新聞的把關者。然而有一點必須釐清的是,新聞編輯所制定的決定程序標準並非為死板的僵化信條,畢竟每天的新聞運作會隨著時勢變遷而改變議題方向的動態流程,因為新聞本質上就充滿著不確定、無法預知結局變化的特質。因此,新聞的編輯以及經營管理者會培養出一套測知大眾目前需要什麼、流行什麼的偵測系統,這些訓練有素的新聞守門人就會將意見風向球落實到新聞實踐中,換句話說,這就是一般所稱的媒體具有意見領袖的特質。簡而言之,編輯本身的工作,不外乎別的,就是編輯,決定何者為新聞的人。但外力是否能不干涉新聞編輯流程?目前正引發激烈論戰。

Dennis觀點:市場決定了新聞,而非編輯

  編輯在決定要呈現什麼樣的新聞給閱聽眾時,具有相當程度的控制權,此時新聞的選擇完全是根據編輯個人的喜愛偏好而定,編輯的選擇權是無法代表這就是當天最具新聞價值的消息。真正的新聞本身擁有多元的觀點,也相當難以定義,也因此由「市場」來決定何為新聞是為較佳的選擇。由市場所決定的新聞才能擁有較多的新聞事件數量可以報導,不能只單一仰賴新聞編輯的判斷來決定。至今有研究顯示為何新聞會如此缺乏決定權與多元觀點,是因為編輯傾向去將言論偏向於特定的菁英階級,也長期缺乏去了解大眾的意見與互動。若能藉由市場的力量的觀點,新聞則更能掌握精確的民意統計數據。藉由市場力量的系統化標準,新聞才能真正達到了解大眾感興趣之事與需求,才能進一步達到新聞學所定義的「新聞」。

Merrill觀點:編輯決定了新聞,非市場力量

  在美國這個追求新聞自由的國度中,我們仍可以看見市場力量、廣告、政府,及其他機構皆會將它們的手伸入新聞當中,但是媒體還是要進行監督品管,以決定呈現什麼新聞該出版與刊播,這同時也是美國新聞自由的本質。在新聞編輯們若真正了解觀眾的需求前提下,編輯其實是會將觀眾的需求納入編輯的考量。但有一點必須深思的是,觀眾的需求不一定會為新聞帶來更為宏觀的視野。新聞學當中恪守事實報導的精神本質,會與市場新聞學產生對立衝突。新聞起落更迭迅速,唯有讓新聞記者來決定新聞,才能使新聞能夠更精準地被掌握與恪守事實進行宏觀性報導。(記者蕭裕民摘譯)

Dennis, E. E., & Merrill, J. C.(1996). Deciding what is news. In E. E. Dennis & J. C. Merrill, Media Debates (pp. 121-132). New York: 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