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 po網黑白用」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三年級下學期/國際社會與世界公民:科技發展與風險
翰林/三年級下學期/全球關連:科技發展
五、對應能力指標:
8-4-4對科技運用所產生的問題,提出促進立法與監督執法的策略和行動。
8-4-6評估科技的研究與運用,不受專業倫理、道德或法律規範的可能結果。
9-4-1評估各種關係網路(如交通網、資訊網、人際網、經濟網、政治圈、語言等)的全球化與對全球關連性造成的影響。
六、主題:校園霸凌自拍po網事件(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
林園國中霸凌 學生看熱鬧 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09/05/25 04:09 〔記者童涵旎/高雄報導〕
高雄縣林園中學國中部三名女學生在學校廁所毆打女同學,還用手機錄下凌虐過程,殘暴手段讓人看了痛心,沒想到廁所外大批同學圍觀,卻沒人制止或通報師長;這起校園霸凌事件被上傳到YouTube網站,網友直呼「太誇張」,痛批學校教育與管理出了問題。
手機拍下凌虐過程 po上網
影片中,三名女學生把一名外表清秀的女同學拖進男生廁所,輪流猛甩巴掌,甚至還用水桶往被害女生臉上砸,被打女生從頭到尾不敢還手,嚇得瑟縮到牆角,但打人的女生還是不放過她,大聲喝令要她站出來,挨打的女同學怯生生往前踏一步,馬上被施暴的女生拉住頭髮,繼續打耳光。
三名施暴者輪流動手,邊打人還邊開玩笑說:「她(指被害者)沒流血,我可能會先流血。」還有人用手機錄下施暴過程;三名霸王花施暴時手機響起,正在打人的女生還談笑風生告訴對方:「在三樓廁所忙,有事等一下再說。」
廁所外聚眾圍觀 卻沒人通報師長
被打女生一度想逃跑,又被拉回,繼續接受「酷刑」,直到上課鐘聲響起,施暴女生才罷手。施虐過程超過三分鐘,廁所外有數十名同學圍觀,大家喧譁嬉鬧,就是沒有人通報師長。
這段影片被上傳到YouTube網站,引發網友撻伐。網友都覺得施暴女生打人的狠勁不輸流氓,「實在凶殘」,直呼「不知道現在的小孩到底是怎麼了」。更讓人心寒的是,一群同學圍觀,不但沒人出面制止,也沒人告訴師長,任由施暴女生「打到過癮」才罷手。
校方:施暴者已遭記過 去年畢業
林園中學校長尹鳳珠以「忙基測、對此事並不清楚」搪塞,後來乾脆就把行動電話關機;學務主任龔俊文則說,事情發生在去年五月,被打的女生已升國二,而施暴者當時念國三,去年已畢業,事後校方已將施暴者記大過處分。
林園分局表示,被害人並未報案,但警方仍會主動偵辦;而這段霸凌影片傍晚時遭YouTube網站以「違反使用條款」為由移除。
校園霸凌上癮 8支短片PO上網 中時電子報 更新日期:2009/05/20 03:40 唐嘉邦/北縣報導
三重市明志國中驚傳霸凌事件,七名國二男學生放學後,在教室內圍毆另一名同班男同學,還用手機將施暴過程拍下放在網路上,短短幾個月竟拍了七、八支短片。眾人除圍毆,還命令王生吞感冒糖漿,並使喚他跑腿買東西。
十四歲王姓男學生,最近頻頻向母親表示不想上學,卻不願說原因,家長向老師反映。師查訪班上學生後,發現王生遭同學霸凌,知情同學因為不想多事而選擇沉默。
校方找來施暴的七名學生釐清真相,原來從一個月前開始,以吳姓學生為首的小圈圈打算用手機拍打鬧畫面,放到吳生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於是放學後找王生一起拍攝。
影片一開始是一群人互相打鬧,到後面竟變成七個人圍毆王生一個人,還有人拿掃把、木棍當武器,打得王生大喊痛。施暴學生食髓知味,一個月內竟連續三次霸凌,最近一次發生在兩周前,總共有七、八支短片放到網路上。
東窗事發後,被害人家屬考量施暴學生年紀小,不願把事情鬧大,已與對方家長和解。
澳南維多利亞省防網路霸凌 禁校內上YouTube 更新日期:2007/03/01 13:35 鄭詩韻 (法新社雪梨一日電)
澳洲南維多利亞省為了降低網路霸凌現象,今天禁止學童在校使用人氣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
維多利亞省去年底發生一群學童自拍性虐待少女影片、上傳到YouTube網站的事件,引發大眾譁然。
那部可怕的影片中,顯示十二名少年包圍一名有輕微心智障礙的十七歲少女,強迫她做一些性動作,並施予凌虐。
南維多利亞省教育廳長艾藍說,省內的一千六百所公立學校,此後不得進入YouTube網站。
艾倫說:「(省)政府從不容忍校園霸凌,零容忍政策也適用網路世界」。
她說:「所有學生都有權利,在安全與被支持的學習環境中學習,包括盡可能地讓學生的虛擬世界學習經驗安全且有收穫。」
去年底這名女孩遭攻擊時,澳洲高科技犯罪中心主任祖卡托表示,「這是令人不安的網路霸凌案例,孩童間的網路霸凌事件正在攀升,社交網站也正讓孩童處於危險境地。」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老師需先準備「霸凌」一詞介紹資料。
2.老師需對於YouTube、無名小站,及其他類似功能的網站有所瞭解。
3.將學生分組,一組5-6人,依組別坐在一起。
4.準備好電腦,並連上投影機。
上課
1.發下這幾則新聞,讓學生用「5W1H」先解析新聞,並讓各組派代表發表結果:
(1)WHO—誰出現在這則新聞裡?
(2)WHAT—發生了什麼事?
(3)WHEN—什麼時候發生的?
(4)WHERE—在哪裡發生的?
(5)WHY—造成事件的原因為何?
(6)HOW—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2.老師帶領全班一起歸類出以下這些新聞的共通點:
(1)這些事件中,都有學生遭到霸凌。
(2)霸凌事件發生時,施暴學生都將事件拍攝下來,並將影片公佈在網路上。
(3)公佈影片的網站分別是:YouTube、無名小站。
3.分別請班上曾使用、會使用、目前經常使用YouTube、無名小站的學生舉手。觀察是否每一組都有學生舉手,讓會使用、目前常使用的學生平均分配在每一組。
4.請各組討論:
(1)YouTube、無名小站上可以看到哪些內容?將最常到最不常看到的內容依序列出來。
(2)平常使用YouTube、無名小站的用途?
(3)是否還使用其他類似的網站?哪一些網站?
(4)將YouTube、無名小站與其他類似網站的重要功能依序列出來。
(5)是否有人有申請帳號、擁有自己的相簿與部落格?為何想申請、擁有?
(6)沒有帳號、沒有自己的相簿與部落格者,為何想上網搜尋、瀏覽這些網站?
(7)認為使用這些網站,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8)認為將霸凌事件的過程公佈於網站上,是基於什麼原因?會有什麼影響(對自己或對其他人)?對於類似事件有什麼看法?
5.請各組派代表上台報告,並分別統計出:
(1)若有學生提及YouTube、無名小站以外的網站,請老師紀錄於黑板,使用這些網站的人數。
(2)在這些網站上,最常到最不常看到的內容,依序於黑板列出。
(3)認為這些網站的重要功能,依序於黑板列出。
(4)列出學生提到的公佈霸凌過程的原因、影響。
(5)列出學生對於在網路上公佈霸凌過程的看法。
6.接著,跟學生一起檢視以上的統計結果,並找出3-5位擁有相簿、部落格並願意公開分享的學生,上台操作電腦,跟全班分享相簿與部落格中記載的事件、照片。
7.老師做結論:
(1)向學生解釋「霸凌」的嚴重性。霸凌也有可能蔓延到網路上。例如「在e-mail、手機和網頁文字訊息、即時訊息、個人網頁、部落格、線上遊戲和線上個人投票網站等,去支持企圖傷害他人的個人或團體其刻意的、重複的和惡意的行為」。(請見「九、參考資料」)
(2)網路相簿、部落格、影音分享網站,可以讓大家在網路上跟親友們分享生活點滴,無論是用文字、照片或影片。
(3)除此之外,這些網站更給予大家發言的機會,無論是對什麼事情、有什麼想法,都可以透過這些網站盡情表示意見(較無篇幅的限制,且可以跨越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而這個功能,是其他媒體(如電視、廣播)較無法提供的。
(4)然而,網路世界的言論自由雖需要受到保護,但依然有使用規範需遵守,因為網路作為一種媒體,具有影響他人認知的能力,而且霸凌本身就是一個需要被關注與解決的問題;換個角度來看,在這幾起事件中,網路也發揮了守望社會的功能,因為這些影片一經公佈,馬上被其他網友關切,更引來警察與校方的關注,並使這些事件的施暴者受到懲處。
(5)若在網路上發現「霸凌事件」,我們同樣可以運用網路來幫助解決,例如發言表示反對,或在知道發生事件的學校後,寫信告知該學校師長。或投書大眾媒體,引發大眾的關注。每個同學都可以再度運用媒體的力量協助受害人,更可以發揮影響力,阻止下次事件的發生。
九、參考資料:
霸凌:(資料來源「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霸凌(bullying)是一種蓄意的、持續性的行為,透過言語的騷擾、身體上的攻擊,或其他諸如操縱、強迫等方法造成他人產生身體或心理上的傷害。
研究指出,權威性結合強烈控制欲的成年人是霸凌者的人格特徵,特別是對次級團體的偏見是造成霸凌行為的風險因素之一,忌妒和怨恨也是產生霸凌行為的心理動機。霸凌也可被用來當作隱藏恥辱、焦慮或膨脹自信的方法,如透過貶低他人,霸凌者可感覺自我力量增強(empowered)。
其他造成霸凌行為的風險因素有容易生氣和使用暴力,沉溺於侵略性行為,將他人的行動誤解為惡性的,擔心自我形象等等。
霸凌者通常自己也是遭受霸凌的受害者。研究證明孩童時期的霸凌行為讓孩子暴露在產生犯罪行為和成年人家庭暴力的危險當中,因此若發生在孩童時期的這種侵略性的行為沒有被制止,就有可能成為習慣性行為。
霸凌行為會使受害者產生長期的情感和行為上的問題,譬如孤單、沮喪、焦慮,導致低度自信感和情緒低潮甚至自殺的可能。
而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是指使用資訊和傳播科技,譬如e-mail、手機和網頁文字訊息、即時訊息、個人網頁、部落格、線上遊戲和線上個人投票網站等,去支持企圖傷害他人的個人或團體其刻意的、重複的和惡意的行為。
根據報導,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調查發現,隨著網路發展,有三分之一的美國青少年在即時通訊、社交網站中,遭到同儕的霸凌行為。美國另一項調查則指出有四成二的美國學生當過網路霸凌。(記者黃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