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年級:國小3年級以上,建議可與數學科搭配,練習計算、統計能力。

活動目的:

1.讓小朋友知曉「新聞來源」的意義。

2.讓小朋友瞭解「解讀新聞」的技巧。

3.從中可建立「思辨新聞」的能力,增進獨立思考能力。

活動準備:
 
1.一份報紙。

2.準備活動表格(如附表),讓小朋友填寫、計算。

活動流程:

什麼是新聞來源

1.首先讓孩子知道,每一則新聞都是由5W1H構成 :

Who-誰,誰出現在新聞裡?誰是這則新聞的主角?
What-什麼,新聞述說的是什麼事件?發生了什麼事?
When-何時,這則事件何時發生?
Where-哪裡,事件在哪裡發生?
Why-為何,這則事件為何會發生?
How-如何,這則事件的狀況,如何發生?

而這次活動的主題便是「誰」的一環:認識新聞來源。

2.每一則新聞中,都有關係人士發言,我們稱之為「新聞來源」,而這些人到底是誰?新聞到底是「誰說的」?為什麼記者要找他們?

活動開始

1.首先讓孩子挑選想看的新聞,任一個版面皆可。

2.帶孩子看,新聞中有誰說話?說了什麼?這些說話的人,跟事件的主角是什麼關係?你還想聽誰說?依序填在活動表格中。每一則新聞都有很多人受訪,也都與事件主角有不同的關係,皆在表格中列出來。新聞版面一欄,也請家長帶著孩子一起辨認:政治、社會、娛樂、世界、生活、財經、教育、體育等等。

3.最後,歸納出各種新聞來源,例如專家、校方、政府人員、家長、被害人,統計出各種新聞來源的數量。也可進一步讓孩子統計活動中觀察的新聞總數、各種新聞來源的數量,讓孩子算出各種新聞來源的比例,然後畫出圓餅圖。

4.帶孩子觀察與討論,哪些新聞來源是最常或最少受訪的?為什麼?最常受訪的新聞來源代表最受記者重視,而最少受訪的表示最常被記者忽略,也就容易被一般讀者忽略。

5.帶孩子思考,新聞來源對新聞有什麼影響?每一個說法,都是一種觀點,然而一則新聞可能因為版面限制、記者截稿時間限制,而對新聞來源有所取捨,若能聽到更多相關人士的說法,則對事件能有更全盤的認識。當新聞來源受限時,建議孩子可以多從其他管道獲得相關訊息,例如網路新聞、詢問老師與同學的看法等,如此,新聞對孩子來說,能與自己的生活有更深的連結,也更能對讀報產生興趣。

附表
 
(範例,以〈林園國中霸凌 學生看熱鬧〉,2009/05/25,自由時報,童涵旎報導為例)

新聞標題
林園國中霸凌
學生看熱鬧
 
 
 
 
 
新聞類別
教育
 
 
 
 
 
誰在說話
1.      林園中學校長
2.      林園中學學務主任
3.      林園分局表示
 
 
 
 
 
說了什麼
1.      校長:忙基測、對此事並不清楚
2.      事情發生在去年五月,被打的女生已升國二,而施暴者當時念國三,去年已畢業,事後校方已將施暴者記大過處分
3.      被害人並未報案,但警方仍會主動偵辦
 
 
 
 
 
說者跟事件主角的關係
應保護學生的
學校人員
 
 
 
 
 
你還想聽誰說
其他國中生、老師對事件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