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解旱象」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師大大傳所毛俞婷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六上,第一主題「天氣的變化」,第二單元「認識 天氣的變化」。
南一版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六上,第一主題「天氣的變化」,第二單元「天氣圖與天氣變化」。
翰林版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六上,第一主題「天氣變化」,第二單元「認識天氣圖」。

五、對應能力指標:

2-3-4-4知道生活環境中的大氣、大地與水,及它們間的交互作用。
2-3-4-2認識天氣圖上的高、低氣壓線、鋒面。
7-3-0-2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應用於生活中。

六、主題:5月雨史上最少 今明渴降豪雨(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日期:2009-06-03 刊登媒體:聯合報 記者:楊正敏

  比較像樣的梅雨鋒面終於來了,中央氣象局昨天發布豪雨特報,今天各地將轉為有雨的天氣,局部地區可能出現局部性大雨或豪雨。

  梅雨季過了一半,雨量卻嚴重偏少,中央氣象局統計,今年是台北、淡水、梧棲、日月潭、嘉義、恆春及台東成功、大武等觀測站,設站以來五月降雨量最少的一年。

  五月的雨量雖然少得可憐,但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說,「這波鋒面值得期待。」結構不只比五月來的鋒面扎實,再加上西南氣流暖濕空氣合流,可望帶來較多的雨水,今、明兩天雨應該會下滿大,「可能一下子就會超過五月的雨量。」

  這波鋒面有較強的對流,預估會影響台灣二、三天,今天中部以北、東北部及東部地區將轉為有陣雨或雷雨的天氣,南部及東南部也是短暫雨或雷雨的天氣,明、後天各地都有雨。

  吳德榮說,今年台北五月雨量只有廿四點七毫米,是台北站創立一百多年最少的一年。

  台中也只下了廿點五毫米,比平均值少了約二百毫米,是史上第四低;高雄下了十一點五毫米,比平均值少了一百六十多毫米,是史上第六低。

  吳德榮分析,西半部的雨量明顯減少,東半部影響較不明顯。他強調,梅雨季有兩個月,不應切開來看;而且雨量就算少,如果下對地方,較不易影響水庫水量,以恆春為例,雖然整個五月只有兩毫米,但水庫進水沒有減少,所以影響不顯著。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教師—教授此教案之前,先於它節課程中,教導學生認識何謂「冷鋒」、「暖鋒」和「滯留鋒」。

【課程實施】

1、教師利用投影機投影下圖,讓全班學生猜猜看此天氣圖中籠罩在台灣上空的特殊圖形代表什麼﹖以及當時的天氣情況是什麼﹖

2、教師公布答案,此天氣圖是民國87年6月4日的天氣圖,當時台灣正逢梅雨季節,有下雨的情況發生,而停留在台灣上空的鋒面稱為「滯留鋒」。

3、教師發下「5月雨史上最少 今明渴降豪雨」的新聞報導,或利用投影機請學生精讀此新聞,閱畢後,請學生發表本則新聞中的「5W1H」六項元素:

(1)WHO—誰出現在這則新聞裡?–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
(2)WHAT—發生了什麼事?—宣布較大的梅雨鋒面即將來臨。
(3)WHEN—什麼時候發生的?—2009.06.03。
(4)WHERE—在哪裡發生的?—台灣地區。
(5)WHY—造成事件的原因為何?—梅雨季過了一半,雨量卻嚴重偏少,不過這波鋒面較為扎實,再加上西南氣流暖濕空氣合流,可望有較多的降雨。
(6)HOW—如何處理?—請大家期待這波鋒面為台灣地區帶來解渴的雨  水。

4、教師詢問學生「梅雨」季到來時,會有什麼特殊的天氣情況發生?「梅雨」的形成原因為何?「梅雨」的名稱從何而來?「梅雨」在台灣出現時較集中於哪些月份?等等梅雨相關問題。

5、教師將學生的回答書寫在黑板上,先不公布答案。

6、教師播放中央氣象局的梅雨宣導短片,請學生從影片中尋找上述題目的正確解答。

7、影片閱畢,教師與學生一同回頭檢視剛剛書寫在黑板上的答案,請學生一起評斷或錯,加深學生對於梅雨的認識,若有錯誤則請學生上台書寫正確答案。

9、教師詢問學生何謂「入梅」(梅雨季開始)、「出梅」(梅雨季結束)、「空梅」(梅雨季未出現)和「重梅」(梅雨季延長),等梅雨相關名詞。

10、教師說明,梅雨每年會為台灣帶來30%的降水,是台灣地區不可或缺的水源來源,雖然梅雨季可能會挾帶大雨,產生水災、土石流等等問題,但若缺少梅雨的降臨,水庫將會產生缺水的問題並使阻礙農作生長,可搭配下列兩則新聞協助講解。

補充新聞:

石庫梅雨稀 5月僅20毫米

梅雨季不下雨 果農憂大旱 快裂果啦

參考網站:

中央氣象局梅雨特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