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蘋果日報以圖像化的戰略進軍報業市場後,類似的版面編排方式與設計,漸漸地成為流行,所謂的流行,倒不是如此的編輯排版是報業應走的方向,而是說讀者以文字作為閱讀的習慣,有些轉變—重新打造讀者的閱讀習慣。這種流行可能的原因,除了與電子媒體帶動的「視覺」文化息息相關,同時,也反映了社會對影像表述的需求以及整體產業面的支持,如彩色印刷產業、政府部分對視覺化簡報的需要等等。
報業提供的文化產品,同時也改變學習文化,越來越多媒體跟進,圖像漸漸被放大處理,而文字相對地縮小範圍,使得圖文所佔的比例逐漸趨像均衡。不過,在這個視覺化的社會裡,我不認為這是健康的發展方向,相反的,視覺被過度強調後,我們的聽覺相對地受到忽視,無論透過文字與圖像,都無法彌補這幾十年來忽略聽覺的缺憾!不知你是否有感覺,發現我們的孩子對「傾聽」失去耐心,如果沒有音樂節奏的伴隨,那麼對於「口語」的感覺,越來越薄弱,在此同時,是否也就漸漸弱化了「口語」的表述能力了呢?!我是如此相信!
教室,培養傾聽與表達力
教室,在空間上提供一個人群相聚的場所,在時間上提供一個口耳交流的進行,你一言我一語,就像是戲劇表演的對話一樣,活潑生動!如果把它看作是一個媒體的話,我會希望口語互動是它的優勢,它擁有人際與公眾傳播訓練的一種機會。不過,孩子無法摒除於媒體的世界,媒體提供了許多學校提供不來的資訊量與社會能力,當GOOGLE專注發展「搜尋」(search)行業時,「搜尋」的各種理論、方法、概念、意義、價值,論述了資訊社會人的必要能力;又像是Youtube專注發展「分享」行業時,關於以「影音分享」的價值與社群逐漸被打造。
但是孩子在教室裡,應該培養的不是媒體業聯合打造的資訊力,如搜尋、分享等能力,畢竟,社會的企業已經透過商業化的方式提供這種機會。更確切地說,教室提供孩子一些媒體提供不來的東西,那種東西,才會使得「教室」這個媒體更有意義。我認為這個東西就是「傾聽與表達」。
聽說媒體 讓學生表現觀點
就這樣的觀點來看,我們如何帶領孩子不是「閱讀」媒體,而是「聽說」媒體。就字面上來看,兩者似乎沒有太大的差異,但對我而言,每個字代表不同的動作,方式不同意義也就不一樣!傳統的學習模式,先要孩子看報紙,然後輕讀它以理解它的內容與意義,但是,新的模式,是要孩子先丟棄一切可閱讀之物,然後試著用聽的方式,獲取內容與意義,然後透過學生說出所聽到的東西,使得傾聽的能力有所增強!
我們可以先試著讓孩子們分組,然後每一日都有組別輪值主持《晨間聽報》的活動,新聞的來源,可以是班級、學校或社區發生的一些事情,這個組別每一個成員都有責任負責口述播報一則新聞。而播放的方式,不需要字正腔圓,但務必經過資訊的整理,限制在一分鐘內完成訊息的傳達,接著在黑板上寫出這則新聞的標題重點。過去的專業媒體訓練,會強調主播的口語播報的能力,但這裡這只是創造互動的方式,而對周遭環境觀察與敏感度培養,才是輪值主持成員訓練的重點。
溝通所見新聞 媒素教育立體化
接著,當所有孩子聽完同學報導後,其它沒有播放的各組,應試著提出屬於自己組別的新聞價值,讓孩子透過討論、判斷以及彼此說服的過程中,學習傾聽與表達的能力,在此同時,教師可以試著用一些規範式的價值,來協助孩子做排序判斷,例如,「今天我們的新聞主張是:良好的學習態度。請根據這個價值,為這些新聞安排它的優先順序」。
最後,進入《讀家報導》的階段!教師請各組的同學派代表上台,透過口語表達的方式,朗讀最有價值的前三名新聞,並且試著闡述這些新聞為什麼有價值?關鍵點是什麼?促使學生能夠彼此聽到選擇的過程與理由,培養孩子對媒體「人為性」的敏感度!
在人類的歷史中,文字是比較晚期的產物,文字沒有出現前,聲音是人類彼此傳遞訊息的原始方式,一種從事環境適應的行為,能夠在思想上相互溝通的人,才能與他人共同合作採取行動。最後我要強調,「看」是為了能「寫」,「聽」是為了能「說」,媒體素養教育要做的事,應該是媒體教不來的事。期待「傾聽與表達」的活動,能在教室中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