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報教育由閱讀深耕計畫轉型而來,強調將報紙作為教材,語文能力的提升之外,經由報紙內容接觸各類多元知識,並且更進一步辦報,轉化為對周遭人、事、地與物的關懷。國語日報於前年率先舉辦讀報實驗班,供給全國二十五個小學班級每日所需國語日報;台北市教育局於去年底跟進,補助讀報種子班訂報經費(不限訂閱國語日報)。而透過讀報教師各式各樣「玩報紙」的方法,實踐教育的各種面向。今年度國語日報的讀報教育實驗班成果發表會,於七月十七、十八日舉行,除了分享國語日報一年來在各地推行成果,也由十多所學校第一線教師們發表獨特的讀報教學方法,與各界讀報教育工作者一同交流。
讀報教育的延續,更有賴各界單位的支持,實驗班同學們特地製作感謝卡,致贈給感恩基金會等贊助單位。推廣成果而言,去年度,國語日報將讀報實驗班範圍擴及澎湖,更延伸至偏鄉與原住民部落,並舉辦兩百四十場研習會。今年三月觸及包括北竿、東引等地,共有兩萬多人次教師參與,成效與迴響皆熱烈。此外,報社並推行將讀報教育結合課輔系統,強調讀報教育由課堂進入活動。
今年發表會再次由去年風采搶盡的嘉義縣雙溪國小五年級「小豬家庭」,以行動劇表達讀報教育的情意與實踐。
雙溪國小校長陳媺慈分享教學經驗時,指出讀報使感情更緊密,其策略首先透過活動引發「興趣」,並將教學生活化,不要背誦,將題材「表演化」,感受內容所呈現的意義。行政上則強調適時給予學生獎勵,激勵學生學習動力。並與鄰近學校一同分享成長,將分享變成「共享」。
報紙本身就是蒐集生活周遭的人事物,教材生活化之實例,台南縣新化國小楊春禧老師提供了一項教學策略。在國語日報中的語文教室版面介紹外來語,楊老師直接以「麥味登」(連鎖中西式早餐店)菜單作為教材,也以逛夜市活動讓小朋友蒐集外來飲食。
而基隆市七堵國小四位教師鄧錦祝、蔡怜香、陳映汝與吳惠祝,則實踐了教師間共享,讀報教育對教師來說,確實必須花額外時間進行準備。其班群合作讀報策略由包含不同年級段的七位教師組成,每周一放學後開會討論,包括下周讀報活動與準備事項、實施狀況分享,並結合行動研究,在各班實施並調整。蔡怜香老笑道:「以前改童詩,都是老師寫三十五首的意思。」有了班群的合作,除了資源共享,教師也較省力。在家長方面,班群教師們也合作剪貼親子專欄、教養文章並寫雜記,吸引家長間的互動。
參與訪視行程的國語日報記者諶淑婷,則分享全國等地實驗班訪視的成果與心得,並引用新生國小王慧莉主任所言,「不要以為孩子覺得難而不去作」。強調讀報對孩子而言,並不一定是難事,教師也千萬不要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認定孩子的能力。
讀報的教學策略,在紙上作業基本上包含閱讀、剪報、勾劃佳句成語、心得撰寫、作文以及仿作等。在活動上則變化多端,無論分組或個人,教師與學生教授討論時事、有獎搶答或行動劇,皆能夠激發小朋友學習興趣。每位教師獨特之處在於,其教學策略與班級之間的配合,並呈現了特殊的教學方法與經驗,讓其他教師作為參考,再視自身班級情況調整,透過實驗班成果發表會的舉辦,給予所有讀報教育工作者交流的園地。